中华周易研究会
外国文学 - 亚非拉文学
亚非拉文学

《罗摩衍那》是蜚声世界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它是在长达数世纪的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般认为,它早在公元前3-4世纪已经成形,公元前2世纪,经过蚁垤的整理加工,编纂成书。
《罗摩衍那》主要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罗摩是十车王的长子,他武艺超群,折断神弓,娶邻国公主悉多为妻。十车王年老了,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十车王的小王妃以要求兑现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十车王流放罗摩14年,而立自己儿子婆罗多为王。十车王痛苦地应允了她的要求,不久便去世了。罗摩夫妇与另一个弟弟罗什曼那被流放到了森林。悉多不幸被十首魔王罗波那抢去,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未获。后来,罗摩帮助一个猴王夺回王位,并结成了联盟。神猴哈奴曼侦察到悉多被囚禁魔宫,猴子们立即为征讨罗刹国的罗摩大军造桥过海。罗摩打败了十首魔王罗波那,派人接回悉多并启程返国。罗摩登基为王,出现了太平盛世。但若干年后,罗摩听信了谗言,怀疑悉多居魔宫时不贞,并将她遗弃,十几年后,悉多的不白之冤仍得不到昭雪,最后只得求救于地母,让大地裂开,纵身跳了进去。最后,全家人在天堂重新相聚。
《罗摩衍那》形象地反映了宫廷内部争夺王位的阴谋和罗摩等英雄人物抗暴的斗争,表达了一系列进步的、符合人民心愿和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宣扬了作者的那种忠、孝、节、梯、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种姓制度的思想。史诗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特别是悉多,作为贤淑、忠贞的妇女形象的代表,一直受到印度人民的尊敬和喜爱。神猴哈奴曼也是人们所敬爱的形象,直到今天,在印度的农村还可以看到他的塑像。
《罗摩衍那》作为“最初的诗”,对印度文学文体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罗摩的故事在很早以前就传到了中国。1980年后,《罗摩衍那》中译本陆续出版。

日本古典杰作《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物语文学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的年代,一般认为在11世纪初,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源氏物语》全书有近百万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以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为中心,着重叙述他在情场和官场上的升沉;后半部写源氏之子熏君的放荡生活及他所造成的种种悲剧。
《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是桐壶帝之子。桐壶帝十分宠爱这个幼子,为了使他日后不受皇族权势派的迫害,赐姓源氏。又因源氏生得美貌绝伦,诗歌、音乐无不精通,大家称他为光源君。源氏12岁时娶左大臣的女儿葵上为妻,但他生性多情好色,从17岁起就放荡于女色之间。
后来爱上了一个流落的贵族幼女,待葵上死后,就纳她为正妻,这就是紫上。源氏21岁晋升为近卫大将,次年,其父桐壶帝让位给源氏之兄朱雀帝后,源氏便遭到了右大臣的排斥、打击,被迫离开了宫廷,开始隐居。两年后被赦免回京后,从此独揽朝政,官至太政大臣,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并接纳朱雀帝的女儿三宫为妻。但三宫年纪幼小,举止轻浮,意与源氏的外甥柏木有了私情。源氏受到很大刺激,终于落发出家,最后郁郁而死。
《源氏物语》通过源氏一生政治上的沉浮及放荡女色等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权势之争,以及宫廷贵族的紊乱的男女关系,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贵族腐朽的精神面貌。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涉及了四个朝代,历时七十多年,出场人物四百多个。它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长篇小说,每件事又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故事。整部小说行文典雅,笔意缠绵,富有日本古雅的民族风格。书中还引用了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九十余处,以及大量的中国古籍中的典故、史实。《源氏物语》因此也被人们视为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明证。

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中规模宏伟的民间故事集 。它曾被人们誉为是世界文学史上“ 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的书名出自这部故事集的第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阿拉伯国王山鲁亚尔酷爱打猎,但每次外出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同奴仆们到花园里饮酒作乐。国王一怒之下,便将她们全部杀了。此后他每天娶一个少女,翌晨便将她杀掉。百姓深受其害,携儿带女,四处逃奔。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百姓免受灾难,便自愿嫁给国王。她从第一夜起,就向国王讲述有趣的故事,当讲到最动人的地方,刚好天亮。山鲁佐德有意设下伏笔,吸引国王继续再听。国王欲罢不能,欲杀不忍,日复一日地拖延下来。山鲁佐德一连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受到了感动,取消了原来荒唐而残酷的决定。这既是书名的来历,也是将书中形形色色的故事串连起来的一条线索。
《一千零一夜》的流传极其广远。它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题材广阔,描写了婚姻恋爱、航海冒险、商业宗教,道德教训等方面的故事。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奴婢乞丐,还有天仙、精灵和魔鬼以及三教九流,都应有尽有。形式多样,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和神话传说等。
《一千零一夜》的主要成就在于,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他们的爱憎感情以及淳朴善良的品质。作品对世界各国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意大利的薄伽丘、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著名作家都从这部巨著中汲取过有益的东西。我国曾将这部巨著翻译出版,因为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所以书名又称《天方夜谭》。

印度文学的骄傲——泰戈尔

“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这是被不少国家称为“诗圣”的印度诗人泰戈尔(1861-1941)的一句名言。他的诗歌在印度家喻户晓,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间传唱。
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家庭。在幼年时代,父亲就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专门给他讲授文学,还让他到农村去听取各种有趣的故事。因此,泰戈尔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就发表了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活动长达六十余年,他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他还写有大量的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论著,创作了一千五百余幅画,谱写了许多歌曲。
泰戈尔的诗,内容同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密切相连,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和自己的独特风格。《故事诗》是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宗教、历史传说,作者经过艺术加工,借古喻今,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殖民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表达了印度人民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和反封建压迫的强烈决心。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两亩地》,写于1894年,揭露了印度封建地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20世纪2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使他于 1913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得到这一殊荣的东方作家。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对激发印度人民的爱国热情、唤起民族自豪感,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戈尔的小说同他的诗歌一样,也以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在印度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1915年他的作品开始传到中国,1923年他曾来华访问,对我国新文学有过较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他竭力谴责法西斯侵略,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在法西斯残酷镇压的岁月里,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许多反映日本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光辉作品,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
小林多喜二出生在日本北部秋田县的一个佃农家里,父母很穷,靠伯父的资助才读完了小学和高等商业学校。1924年被一家银行录用为职员,这时开始发表作品,并秘密参加佃农的斗争和工人罢工运动。1933年2月20日小林多喜二不幸被警察逮捕,当晚被迫害致死。
192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他用耳闻目睹和调查得来的材料,揭露了1928年3月15日日本政府镇压工人运动和派军警特务逮捕、残害革命者的罪行,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这部小说既是小林多喜二的成名作,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29年3月,小林多喜二又创作了中篇小说《蟹工船》。小说描写“蟹工船”上的渔工,从无法忍受监工的虐待到逐步觉醒和奋起斗争,并迫使监工低头认罪,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进行剥削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同时也歌颂了日本人民反抗压迫、勇于斗争的精神。继《蟹工船》后,小林多喜二又发表了《在外地主》,深刻地揭发了那些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对农民进行种种欺骗性的剥削,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奋起抗租以及他们在工人的大力支援下所取得的胜利。
《为党生活的人》这部自传体小说,是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在他被害后才发表。小说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为背景展开描写 :日本共产党为了阻止侵华战争 ,派“我”与伊藤、须山三个共产党员以临时工的身份打入一家军需品工厂,开展地下活动,领导工人进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斗争。作品集中反映了这几个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部作品被日本评论家誉 为“日本文学中描写共产主义者的形象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小林多喜二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学,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称颂。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就出版了《蟹工船》的中译本,建国后曾出版过《小林多喜二选集》和他的多种作品。

古巴现代主义诗人何塞·马蒂

何塞·马蒂(1853-1895)是古巴独立战争的领袖,也是古巴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军人家庭。从16岁开始,他就立志献身于古巴的独立事业和文学事业。他先后创办过《自由祖国》周刊、《祖国报》,宣传革命,鼓吹民族独立,组织古巴革命党,发动和领导了武装起义,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1895年5月,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何塞·马蒂的创作与他所从事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样,捍卫了古巴的自由,揭露了妄想吞并古巴的殖民者的种种罪恶。他写诗的目的很明确,并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吟咏我们的痛苦与欢乐,而应该写出对世界有益的诗歌。”186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剧《阿布达拉》,诗中以青年阿
布达拉抗击外国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在剧中,何塞·马蒂号召人民起来为祖国自由独立而斗争。1889年,他又出版了《平易集》,诗人预感到新殖民主义要竭力使古巴永远处于被奴役状态,因而深深地为古巴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命运焦虑不安。他知道为争取古巴的自由独立,必将有牺牲,但诗中却始终洋溢着高昂的乐观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给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他的诗风真挚、自然、质朴,带有鲜明的民歌特色。在表现形式上又辛勤探索,开拓了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道路。
何塞·马蒂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不仅是卓越的诗篇,还有小说、散文和政论等等。小说《不祥的友情》,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小说的开端。

智利政治抒情诗人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曾开拓了拉丁美洲诗歌新的疆界,被人们誉为诗坛一代宗师,并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生于智利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13岁就开始创作诗歌,16岁以诗集《黄昏》登上诗坛。19岁出版诗集《霞光》,20岁又出版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在大学毕业以后,聂鲁达出任智利外交使节,1934年任西班牙领事。1936年西班牙爆发人民反对佛郎哥法西斯独裁专制的武装战争,他激烈地表示:“不能再静默地观察生活和世界,我必须走向街头呐喊,直到最后一息 。” 1937年在西班牙秘密出版了题为《西班牙在我心中》的诗集,这是诗人的呐喊,也是西班牙人民战士的必读书。这部诗集改变了诗人以往一度追求过的那种“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诗风,用强劲的时代气息给诗歌以生命,聂鲁达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诗人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1950年,他完成了最重要的诗作《诗歌总集》。这部诗集共分15章,收录248首长短不一的诗篇,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及智利人民反对当时独裁统治的历史,气势宏伟,感情炽热,是拉丁美洲人民寻求解放的史诗。
《诗歌总集》中最负盛名的是写于1948年的长诗《伐木者,醒来吧!》,它形象的反映了世界形势的特点,表现了和平与战争、民主与奴役、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的斗争,以及世界人民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不久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世界各地。
聂鲁达的诗歌总的特征在于能够兼收并蓄,汲取了民间文学、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长处,将各派诗歌的特长熔为一炉,形成自己奔放豪迈的独特风格,在拉丁美洲的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诗人。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1928年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医生家庭。祖母很会讲神话故事,对他影响很大。小学、中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18岁入大学学习法律,因当时政局动荡,被迫辍学。后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酝酿了 18 年的《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以布恩地亚上校一家几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为线索,以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贡多一百多年来兴亡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16世纪后,哥伦比亚的社会结构、思想信仰、习俗风尚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详尽地表现了哥伦比亚在挣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后,由于大地主、大商人掌握了政权,国内政变迭起,内战频仍、社会生活动荡不定的真实情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忍和政客们的虚伪丑恶行径。对于民众的不觉悟现象,也给予了暴露和批评。作品用大量的笔墨刻划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孤独,家庭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姊妹之间,心情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作者把这些孤独的情形与神话、传说、幻想交织在一起,试图让读者思考造成孤独的根本原因,启发人们寻求打破这孤独状态,摆脱命运拨弄的途径。小说有不少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风格独特,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