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外国文学 - 美国“六七十年代作家”写什么
美国“六七十年代作家”写什么

这是一批新鲜而年轻的声音。
  他们毫无拘束,讲究而精致。准精神病是频频出现的题材。
  我读了一本1998年美国舒斯特公司出版的英文版大学作家班学员的年度小说选,心想美国也有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他们的苏童、韩东、周洁茹们究竟在写什么并且怎么写呢?从这本作家班学员的小说选中也许可以看出一点迹象来。联想到国内同龄人的写作状况,我发现这本书选收的作品“私人化”色彩并不浓,絮絮叨叨的自恋式的叙述少得多。他们即使要表达“唯心”的题材,也至少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与目前国内流行的私人化小说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式”形成鲜明对照。
  写青春期成长过程的冒险和危险,似乎是每个青年作家入门的必选题材。这种题材在中国同龄作家中不乏其人,但是往往以静态心理刻画居多。弗吉尼亚大学作家班的米切尔·南特的入选作品《现在你看见她了》,以不慌不忙又带点伤感的叙述,诉说了一位父亲和他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同时迷上了对面公寓里一位年轻女人,并从这一特别角度入手,把父亲面对正处在青春期的极其敏感的儿子的那种尴尬,以及少年寻求缺失的母爱等多种感受,巧妙地容纳。这篇小说写的是心理,但完全是拿行为来阐释心理的。
  家庭生活是很传统的一个领域,然而这些年轻的作者把目光伸向家庭时也绝不拿惯性思维约束自己,眼光和感觉不走老路子。凯米·吉姆的《制图学》把焦点聚集在一个离婚女人和她的两个女儿身上,带有女人独有的叙述口气和速度感。这位母亲对两个女儿的身体爱得近乎带有肉欲的色彩了。而那个小女孩她整天仰面躺在起居室里幻想,妈妈说她可能会在14岁的时候死掉。作品把这个懒散天真而且看上去神经有些恍惚的女孩刻画得非常可爱到位。
  有些小说涉及到恐怖和黑暗。《沃尔泰伯》是对真实和想象的奇特沉思。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写一位患有痴呆性精神病的父亲。他老能看到屋子附近的豆地里有一个女人幻影,嘴里不停地说“她叫玛格丽特”。儿子帮助父亲区分幻觉和现实的努力终归失败。它既有哲学的思考倾向,又有轻微的暴力恐怖感。
  这批很年轻的作者无论在语言还是选材上都极有个性,哪篇是谁的作品界标很清楚。有写一个女孩对囚禁在狱中的男友的激情,有写一个十三岁少女在暑假期间的一场青春历险。这些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极少有重复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这是一批极其新鲜和年轻的声音,是代表和预示未来的声音。他们年轻,他们必然要实验和先锋。但我发现他们的先锋不是乔伊斯、福克纳式的,他们所专注的似乎不是文体实验而是角度的另类。他们以平静、平实、规矩的叙述语言,表达的很可能是一个非常规矩的理念。他们的探索毫无拘束,但又极其讲究精致。精神病或者准精神病是他们小说中频频出现并且很显眼的题材。这也许折射出当今美国社会的一种通病。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