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网络与文学 - 修成正果的“网络文学”
修成正果的“网络文学”

作者:荷音

  这段日子到处都在讨论网络文学,新龙门展开讨论的时候荷音蒙查查地不知道该不该乱插嘴——这是当小孩子的时候给骂怕了。可是这会儿大家都不说话了,荷音又觉得有话想说,于是就猫在老光的版里胡乱砸两下锅,说错了就错了吧,反正老光好欺负。
  “网络文学”这个名字是够大的了。其实上网灌水之初,不过是一群人(大多还都是学理工的)闲来没事儿,在网上这么个基本上可以随便说话的地方抒抒情、激扬一下将要褪色的梦想、或者感云伤月地情调一把。这在我看来只是一种个人体验。而对于文学、文化之类的词呢?按照国情习惯,我们历来把它们看得很高,好象命题作文,你要是敢自认是文化、文学了,就得绕题写,写跑题了的不是好学生,再有才华也不算,哼,还犟嘴?一边写检查去!再打个比方说:在美国,一个小破孩儿牙还没换齐就跑图书馆去抄书,写了大半篇的“饺子”,愣敢往上贴标题:“从饺子看东方文化”。在中国就没这事儿,从小先从分析段落大意开始、总结中心思想、背诵写作特点。要是长大想正经写点“文学”,那先得弄清楚了你要反映什么、体现什么。
  当然这是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我并不是说哪个更好,我只想说我自己喜欢什么。按照传统标准对文学、文化的定位,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高不可攀。
 所以,我是真的不喜欢很“正经”、很“文化”,甚至有点怕正经地“文化”起来。再说句很俗很让长辈失望的话:我宁愿看还珠格格,格格的小脸可比那些板得长方形的脸孔好看多了。我承认看人的时候我好色,也承认敲键盘的时候自己浅薄。我还承认最怕在网上还象在老师眼皮底下写作文一样研究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我不是管子工,从来都修不好住处的水管,我也不是文化人,所以我用不着按照什么文学的规矩来码字。管子工、正经文人怎么干活我管不着。我只想写我自己的,写字对我来说跟码砖头一样,闲了没事儿垒个自家的院墙,只要别有什么稽查队来说我妨碍市容就可以了,为什么我还非得把自己的砖头码到文化建设的大厦里去呢?
  网上的文字,我一向觉得它的优点就是真实自然,不矫情,而且由于是在前所未有的自由传播载体上发表,自由度更大一些,可以多谈一些话题。这些特点使得我花了很多时间泡在网上看着网友的文字,即使是些灌水胡侃,这些话题也离我们很近,隔着电话线,它们塑造出的形象几乎伸手可触。可是回头看看书架:我很失望地感觉到:现在国内大多数文学作品和文学潮流就是——矫情!
  除了少数辛辛苦苦的老实人(死去的路遥)[路遥恐怕也应该算在矫情之列吧?看看他两篇名作的结尾就知道了——按]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这一趋势。佯狂乍醉、装神弄鬼、上床如厕、高深莫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故作姿态而又不甘落寞地追随和鼓舞着文字的矫情。矫情地清高、矫情地寂寞、矫情地追求一种特定文字的表达和生存的方式。在走马观花地描绘过家乡的黄土飞扬和白领小女人的情调梦想后,更多的作家企图在显微镜下用一只昆虫的触须接触到人心的最深处,他们越写越深入、越写越细微,恨不得在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的瞬间就让扬起的鳞粉写满几辈子掺满人性、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的悲欢离合......
  追索这些原因,逆着这些作家延伸到无限细微之处的视线望过去,不难发觉,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里一直缺乏某种土壤。因此在我们的文学森林里没有大树,只有无数匍匐着身体、低矮坚韧、生命力茂盛的蕨类植株、攀爬在潮湿阴暗的岩石上偶尔绽放出一两瓣花朵便可自称风华不减的前辈老藤,以及生长得无比细致造作、在微观上把自我向流行美学方向靠拢、从而获得无限自我陶醉的阴性的、优美的羊齿类植物。
  我们的森林始终缺乏一种大气,看起来总有点先天生理或后天心理不健全。穿过唐诗宋词红楼梦,和半个世纪的语言颠簸,在三十年震天呐喊之后,我们的文人只会在客厅里用字画和序跋彼此欣赏,互相吹捧、炒作了。
  如果文字单薄得除了自我欣赏,只能象征性地摆在玻璃书橱里,还能希望读者的眼睛能在其中策马奔腾吗?
  说回到网络,排除求知这一目的后,我坦白地承认我喜欢网上文字胜过现在所有报刊上的文章,甚至一些选集、丛书。虽然这些文字在表达上还很笨拙,没有任何技巧而言,但是它们很自然,它们写的就是网友自己。它们清新、自由、幽默、无聊,他们不用借助任何一家喉舌来发表意见,他们用的是自己的声音。这种形态的文字,其实更接近文学、艺术的原生态,它们粗陋、它们不精美,但是它们充满了生命力。在网络文字的生存空间里,写者为自己没有任何功利的快乐而写,读者为没有任何利益的快乐而读。同时,在网络里,读者的评价是最高的,哪篇文章读者多,它传播得就会越远、越快,这种传播不需要任何机构和权威势力的评价和认可,它们直接地面向读者,不用再经过任何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实际利益方面的过滤。
  这样还不够吗?文学的根本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团委书记带着红印、商人带着钱包、文学星宿们带着虚荣心站在网络文字这一弱势群体面前,还有什么可能避免正统文学已有这些痼疾在网络上的传染呢?
  网络文字是不是终究要以正统的“文学”这一标准来衡量,哪怕只是将网络文字归纳到非主流的“文学”范畴,说实在的,我个人心里是很怕这顶大帽子的。在这顶“修成正果”的大帽子下,孙悟空受了多少委屈,猪八戒放弃了心爱的高小姐,虽然最后功德圆满,但是也不过都是些“非主流”的角色,体现的无非是玉皇大帝的民主和宽容。所谓“净坛使者”,说穿了是个到处打扫剩饭的。这样的“正果”,只有不说话闷闷的老实沙僧最为合适,可我偏是最不喜欢沙僧。
  修成正果有什么好处?西游记从头看到尾,只有玉皇大帝最得意。弼马温与斗战胜佛、十佳青年和某某文学奖获得者,说到底又有什么区别?从前的天界观音姐姐手里拿着顶小花帽(其实是紧箍咒),孙猴子看着好看,就很凑美地说:“姐姐,你手里那顶帽子给我戴戴好不好?”结果付出了终生的自由,如今文学界的观音姐姐也正手里拿着奖状、奖杯、奖金,等着度化这些猴子呢。
  下面是某公司和某某单位正在举办的网络文学评奖活动中开列的观音姐姐名单:
  评委会组成:
  著名作家 王蒙 刘心武 从维熙 刘震云 张抗抗
  知名评论家 白烨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单三娅
  华艺出版社社长 金丽红
  知名评论家 欧阳江河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李陀 戴锦华
  诗歌评论家 谢冕
  ......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