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通俗文学 - 台湾科幻小说发展概况
台湾科幻小说发展概况

--《台湾科幻小说大全》序言

  在我们的门尚未对开之前在我们尚未将屋内的陈设彼此向对方展示之前风已将我们屋顶的炊烟吹在一起了在我家梁上做窝到你家院子觅食的燕子是我们共同伺养的后山的泉水自我家的门前流过也自你家的门前流过泉声把我们的语言揉合在于起分不出彼此
  ——(台湾)梅新《无题》

  台湾与大陆因了人为的因素相隔四千多年了,两岸鸡犬之声相闻,人民不相往来。如今,兄弟睽违数十载的僵局一旦打破,去掉种种误解、猜疑,再把若干差异权且搁置一边,走近了一看,原来我们仍是那么相同!四十年来,科幻小说在海峡两岸升降沉浮的历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竟是如此相似,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现在打开在您面前的这本书,便是台湾科幻界“屋内的陈设”——且让我们进去看看。
  台湾科幻小说的发扬,应该从张晓风、张系国、黄海三位拓荒者算起。此前虽有赵滋蕃的《飞碟征空》、《太空历险记》、《月亮上看地球》三本“科学故事”的出版,但它们毕竟是以文艺笔法所写的科普读物。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张晓风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上的《潘渡娜》。小说写的是人造人潘渡娜的一生,笔法细腻。故事温馨而伤感,并不负载任何科学原理、科学法则的宣教任务,只是藉科学发展的趋向,编织了一幅以情动人的美丽人生画卷。潘渡娜拥有普通女子所有的美貌,却没有普通人所有的灵魂,最终惨然死去。作家给予读者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启迪。这大概是科幻小说与穿着小说外衣的科普作品本质不同之处吧?
  继张晓风之后,张系国、黄海开始陆续发表科幻小说。张系国是位学有所成的电脑科学家,文学著述也甚丰;黄海原先以写社会题材的短篇小说见长,60年代末开始写科幻小说。这三位大手笔加盟科幻行列,振臂而呼,在台湾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成了从所公认的领袖人物。张晓风的科幻创作数量不多,黄海与张系国,一边倡导,一边耕耘,成绩斐然。张系国已出版长、短篇科幻小说计五种,长篇《城》三部曲着力于探索中国风格的支诗式科幻小说,融史诗、神话、武侠、科幻于一炉,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所追求的,是一种“历史的浪漫情怀”。(见《城》第三卷《一羽毛》之《后记》)短篇创作中的《夜曲》、《倾城之恋》、《翦梦奇缘》等皆是极富创意而又情趣盎然的佳作,对子研究、学习中国科幻小说的理论家和作家,它们与《铜像城》、《超人列传》一样,均堪作范文;而对比较喜欢趣味性。故事性、更易于认同切近现实生活场景作品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们比《铜像城》更易接受--尽管后者是一种全新的科幻母题,在创新与想象力的发挥上处于更高的水准。黄海在科幻创作中,风力最深,成果最大。他迄今已出版长、短篇朴幻小说十余部。如果说,黄海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0一0一年》还是中国版的太空探险故事,而作者本身也正在不断探索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路数的话,那么,70年代以后,作者的科幻作品中,更多地充溢了对未来世界人性变化的种种思考。太空旅行也罢,长生不老也罢,都不再是刺激读者胃口的新式“机关布景”。在作者笔下,这些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场景,仅仅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合,整部戏剧上演的乃是未来人类的悲喜剧,戏的主题是对人性的剖析,对人生的关怀。在台湾科幻小说发展史上,黄海无疑是位大功臣。而他为少年读者所写的三部科幻小说《大鼻国历险记》、《奇异的航程》和《地球逃亡》,在儿童科幻小说不多、佳作更是凤毛麟角的当代文坛,堪称不可多得的瑰宝!三部小说极富创意的想象力,对人类未来的关怀,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囊心,使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捧走了一系列台湾文艺奖杯;当这些小说在大陆出版后,黄海又成了大陆少年读者最熟悉的作家。
  在辛勤创作的同时,台湾作家还十分重视西方科幻小说的译介。其中用力最深的,一是张系国,一是吕应钟。张系国自1976年起,在《联合报》副刊开辟专栏,译介世界各国科幻精品,后结集出版,题为。《海的死亡》。此书对台湾读者、作家开拓视野,吸收先进国家科幻文学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吕应钟则在创作、翻译科幻小说的同时,敢为天下先,子1980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幻论著《科幻文学》,该书上半部阐述科幻小说的演进过程及有关科幻理论,下半部专论科幻小说之创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书无论就理论探讨或创作技巧的阑述都显得粗糙了些,但迄今为止,它仍是中国(包括大陆、港台)唯一的一部中国人写的科幻论著。除张、吕二位外,王长洪、彭广扬翻译的《科幻艺术画集》、《科幻历史困说》等,都是科幻创作的重要参考书。其他科幻小说译著也纷纷出版,它们与《星际大战》、《第三类接触》等经典科幻电影的放映,大大地助长了科幻声势。
  可惜的是,大师们振臂一呼,应者并不如云。张晓凤的《潘渡娜》金鸡一唱,台湾科幻天地依然朦朦胧胧。张系国、黄海两颗晨星而外,接着有后人、吕应钟、章杰、吴望尧、黄凡、叶言都、石资民、陈正治、李颀、郑文豪、方以庸、黄博英等寒星数点,时隐时现--他们中间大多偶而出产一篇、二篇,只有大学生郑文豪作品较多,且出手不凡,颇受瞩目。
  1984年起,张系国又出高招。在《中国时报》支持下,连办四年科幻小说征文,又将获奖作品及佳作编造成年度科幻小说选。1990年,文图并茂、印刷精美的科幻季刊《幻象》问世。1991年该刊主办,大陆《科学文艺》杂志及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报刊联合协办了首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征文活动,一批新手加盟科幻作家行列,其中有雏鸯初啼的创作新人,如叶李华、范盛泓、何复辰、许顺镗、廖志坚等;也有早已驰名主流小说界而新效忠科幻创作的名家,如黄凡、林凡、林耀德、张大春、平路、西西等。科幻小说成为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华文作家联络、交流的通道,其中的意义,怕要过若干年才能为世人所认知。
  到90年代初期,台湾业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科幻创作队伍。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创作队伍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受过高等教育,许多作家同时又是他所研究的某个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专家。有的作家虽然以人文学科出身,在从事科幻小说创作时,十分注重自然科学学科的进修,这一点对科幻小说作家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其作用并不在于确保科幻小说中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是科普作家的天职,对自然科学尽可能深入的理解是科幻作家寻找全新母题,获得全新观念的重要前提。一些主流作家介入科幻创作,又为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从技巧、表现手法、小说观念之创新等各个层面提供了推助力,此伏彼起的各种民营科幻杂志及报纸副刊,为新老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较少——不是没有——受清规戒律及各种教条的约束,因而40年来,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虽说举步维艰,毕竟还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台湾科幻小说大全》中,许多母题新、手法新、观念新的科幻佳作,便是台湾科幻作家们40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对大陆科幻迷来说,它可以让你一饱眼福,窥见彼岸作家所营适的现代神话中形形色色的幻想天地,而对大陆作家、批评家而言,无疑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与大陆科幻小说发展情况一样,台湾科幻在观念与创作实践中也曾有过不少“误区”:把科幻小说视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工具;斥科幻作品为“怪、力、乱、神”——在大陆,其罪名”、“伪科学”;或者相反,把它抬升为刺激科学发展的手段,以及把科幻作品等同于儿童文学……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健康发展。
  现今,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两岸科幻界的周行都已渐次走出误区。我们终于在科幻的本质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它与主流文学一样,关怀的是人生;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科幻精神\即:凭借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把传统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索与观照,扩大而为在宇宙中未知世界大背景下社会人生的思索与观照。认识了这个本质,我们才优十分自信地借已故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那句名言宣告我们的抱负,将来狠可能最伟大伪文学作品要出诸科幻作家之手!
  有位科学巨匠说过这样的话:人在宇宙中最奇妙之处在于人能认识宇宙(大意)。我想,也许更不可言的一点还在于:造物主既允许我们逐渐地认识宇宙,又永远不给我们终极答案——而且这个认识过程中,不断增大未知世界的领域。若把已知世搬作一个圆,未知世界便是圆周以外所接角到的部分:圆面积越大,圆周外边所接触到的部分也越大。这个悖论所造成的人类困惑之所在,恰恰也正是人生兴味之所在。科幻作家正是凭其奇特的想象力深入到宇宙——包括大宇宙、小宇宙,外宇宙、内宇宙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为读者描摹未来世界,剖析人性。这种视角下的科幻小说。回答的问题仍是“人生”二字,但其气度之恢宏、视野之深广,非一般的主流文学作品可望其项背!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是从外太空异星球到细胞、原子、电子……无所不包新奇、美艳、惊人的宇宙风景、星际历史画卷,一是在这些画卷中困惑的人类或美丽或丑陋的人性!
  诚然,时下海峡两岸尚未形成庞大的科幻人口。这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读者的审美趋向毕竟与其本人的人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生活中的“科技经验”毕竟还比较肤浅。人们难以对科幻场景、科幻精神产生共鸣--而那些古代、现代版的才子佳人故事却每每个之落泪、扼腕、叹息、感动不已!道理很简单,他们人生经验中的某种回忆使他们对“似曾相识”的人、事产生共鸣。对此,我们可以毋庸焦虑,现代社会的高速度一旦把电脑及其它高科技产品带入每一个中国家庭之后,渐渐地,宇宙探险、电脑故事等等对中国读者来说将不再是匪夷所思、不屑一顾的荒诞之物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幻小说丰富的想象力、恢宏的气度、对人生与宇宙深刻而极富哲理的思考,对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也是一种极大极有力的冲击。这种改造、改良国民性的工作,功奠大焉!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幻小说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庶几可以认可。
  时下台湾与大陆的科幻市场,就总体而言,均不大景气。大陆唯一的一家专门刊登***科幻小说的杂志《科幻世界》,从1993年起已改为面向中学生的刊物;台湾目前唯一的一家科幻刊物《幻象》,也步履维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又到了一个经受考验的时刻。如何繁荣两岸的科幻创作?如何造就众多的“科幻人口”?我以为,重任首先落在作家肩上。耐得住寂寞,辛勤耕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这等抱负,不怕没有好作品;有了好作品,自然会有好读者。二是出版家、报刊编辑要放出眼光来,多多奖励科幻创作。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系国科幻奖造就了一代台湾科幻新人,功不可没。四川省的《科幻世界》重视为“校园科幻”设奖,颇具远见。三是译介西方科幻经典作品及有关理论书籍,当更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最后,海内外华文科幻作家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创作水准之提高。本书之编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同时为拟议中的首届海峡两岸科幻小说研讨会作点资料准备。
  读台湾作家的科幻作品及有关科幻的言论,不管作者年龄、政见、文化背景、出生地如何不同,也不论其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如何,洋溢子字里行间的厚实的中国情意结,每令人怦然心跳!几乎在每一位台湾科幻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国人的世纪要靠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联手缔造。如今海峡两岸的门尚未对开,但时代之风已经把文化的炊烟吹在一起了;科幻小说如山泉一泓,泉声会把我们的语言揉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愿两岸的作家携起手来,用我们手中的笔,为缔造这样一个中国人的世纪而共同努力;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振兴,奉献我们的大手笔!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