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 - 香港科幻文学发展史
香港科幻文学发展史
[引言]
本文试就香港近二十五年的科幻小说的发展作一简单概括,并以香港与国内、 台湾等地比较,分析本港科幻发展缓慢的原因。
[背景]
在中港台三地,香港在创作科幻小说方面可说是颇具优势:她是言论最自由、 资讯最丰富、中西文化交汇最彻底的地方。照理来说,一个作家可以在此地撷取最充足的养份, 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然而,香港的商业社会却使非主流的科幻创作及推广遇到一定的阻力, 有代表性的真科幻作品硕果仅存,亦未能使华人科幻起飞,反而远远落后国外及台湾。 香港科幻小说发展可分为数个时期,分别是外译时期、通俗时期、论述时期及播种时期。
[科幻外译时期]
此时期香港仍未有代表性的科幻原创,相反不少西方作品被翻译成书,一度成为主流。 被引入的作品多不胜数,由《基地》、《火星之沙》一直到《双星》、《无时世界》等都有, 但翻译质素参差,挑选的作品亦无一定系统。另外也出现了一些「译着」, 乃以西方原着作蓝本加以增补,改编出来的本地版本。但不论是译作还是译着, 读者仍是小众,尚未普及,各阶层对科幻的认识极其有限。
[科幻通俗时期]
这时期的本地科幻作家仍然不多,几乎可以说只有倪匡一人。但他的作品种多量多, 因而使科幻这种文体通俗化,令本港不同层面的人士接触这种文体,而且普遍接受。 倪匡的作品在普及科幻方面具一定意义。
倪匡的作品,文体跨越武侠、传奇与科幻领域,着作堆叠成墙,以科幻作品最为人称道。
在他笔下的各个系列里,诸如原振侠、浪子高达、亚洲之鹰、年轻人、非人协会等, 以『卫斯理系列』等百多本作品最为脍炙人口。主角卫斯理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与机运, 上天下海,周旋于外星人之间。而百多本作品中又以《蓝血人》为代表作。倪匡『卫斯理系列』 的作品特点是娱乐性高,重小说多于科幻,可归入「软科幻」一类,而《倪匡短篇小说集》 则具「硬科幻」之特性。
这段时期颇长,卫斯理成了科幻的代名词。直到近年,倪匡移居外国,作品由最初的 《钻石花》的动作冒险类沉淀为《探险》、《真实幻境》等对话思考类的情节,娱乐成份减弱 ,并处处流露对极权及人类劣根性的批判,虽然显得比过去的作品较富哲理性,但读者人数锐减。
稍后崛起的黄易,挟着比倪匡更恣意汪洋的想像力,以多产量而雄据??场,成了继倪匡以后的科幻泰斗。于《超级战士》等长篇科幻及《幽灵船》 等若干短篇科幻小说集牛刀小试后,自创「玄幻系列」,当中有浪漫的魔幻武侠小说 《大剑师传奇》十二卷、带着硬科幻味道的《星际浪子》十卷、半架空历史的《寻秦记》 二十五卷,一度雄霸了香港??场。黄易的作品具备了足够商业元素:文字浅显、情节吸引 、出书期快,马上成了通俗文学中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星际浪子》的销量及不上《寻秦记》,反映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 ,香港读者仍是喜爱武侠多于科幻。
[科幻论述时期]
倪匡与黄易的作品曾一度雄据??场,虽然把科幻介绍到本港不同的阶层, 并使其跻身于各类型文体之中,但因为倪黄二人的科幻只顾及商业元素及娱乐成份 ,思想性始终不高。一九八七至八八年间,杜渐在『商报』撰写一个名为『怪书怪谈』 的专栏,算是推广正统科幻的一个开始。一九九零至九一年间,杜渐撰写一套上下册的 《世界科幻文坛大观》,资料颇为详尽,至今仍为中港台三地中最有系统的华文科幻论述。
同一时期,杜渐亦与李伟才、黄景亨、潘昭强等协力办过四期《科学及科幻丛刊》 ,当时不过是处于起步状态,但内容形式俱佳。可惜四期过后,因资金及销量等等问题 ,终告停刊,此后本地再没有同类型的杂志。其实,小众杂志要一纸风行颇有困难, 而且起步一定要守,但《科学及科幻丛刊》的襁褓期太短,不得不夭折。
除此以外,李逆熵亦曾撰写《超人的孤寂》、《挑战时空》等科幻论述作品。
[科幻播种时期]
这时期倪黄的科幻号召力不再,而前文提及的各种科幻论述作品亦没有再出现。 这段期间较多作家涌现,挟着不同的风格,企图以科幻小说或科幻漫画打开科幻市场。
与黄易同期,却无寂寂名的宇无名,创作了一系列『超科幻小说』。 宇无名的作品紧贴早期倪匡『卫斯理系列』的风格,以「软科幻」为主导,情节亦算丰富, 且渗进了军事小说元素,企图执香港科幻之牛耳。可惜宇无名的作品未能叫好叫座, 近期作品如『创世目击者』宛如军事小说,科幻成份极微,在文类模糊难辨的情况下, 无法打出名堂。
科幻新星谭剑率先打破困局,以异度空间为题材的《虚拟未来》、《换身杀手》 创新风气,开辟出外星人和星际冒险以外的另一种科幻文类。乔靖夫的作品 《吸血鬼猎人日志系列》、《冥兽酷杀行》等,糅合 Anne Rice和洪凌的风格,亦冒起头来。其他诸如周显的《超重岛》、苏文星的 《幻海魔钟》、武藏野的《最强之刃》、《杀人战术》、萧志勇的《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 、毕华流的《悬空海之战》等等,偶尔兴起,暂未有作家可独当一面,再领风骚。
值得一提的是,九六至九九年间,某些杂志或先或后, 开始每期连载一些短篇和中篇的科幻小说,这是以往所仅见的。例如《男杂志》、 《小说世纪》、《东周刊》等,科幻身处其中,虽然只是多种文类的竞技项目之一, 却对推广欣赏与创作方面有一定鼓舞。可惜此文完成之日,三份杂志已再没任何科幻小说连载。
这个时期,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化,本地的科幻小说的发表和推广形式有了转变。 不少创作人均先从网络上发表作品,然后才结集成书出版,例如谭剑之于「星网互动」 ,萧志勇之于「香港电讯网上行」,两人皆是先网后书的。
可喜的是,九六年头由本港热心科幻迷成立的「香港科幻会」,现在会员二十多人, 曾自资出版了三期会刊,算是独力承担大局。
这段时期,本地最多人认识的科幻小说,则非台湾科普及科幻作家张系国的《棋王》莫属 。十年以来,这本书是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其中一卷的选择读物之一, 大部份高中学生都曾经看过。可惜学子们在完成读书报告之后, 进一步涉猎张系国的其他科幻作品的人不多,《星云组曲》是个例外,然而再深入到 《城》三部曲以至跑去看《 Foundation 》的人更是寥寥可数。
此段时期亦是香港科幻漫画的全盛期。因为青少年喜爱图像甚于文字, 原创科幻漫画既比科幻小说受欢迎,在这方面反而获得发展。例如销量不错的 《超神》和《武神》,均是「硬科幻」漫画作品,其他的还有《龙虎五世》、 《龙神》等。而日本科幻漫画《阿基拉》、《五星物语》等亦深得本地漫画迷喜爱。 虽然本地的科幻漫画仍以机关布景和暴力武斗来作主导及包装, 但普遍反映香港的年青人不是不喜欢科幻,只是不爱阅读以文字作媒体的小说, 而转投科幻漫画而已。
[香港科幻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
即使经历了四个时期,科幻小说在本地仍未有突破性的发展, 距离收成期或所谓黄金时期仍相当遥远。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是本地科幻缺乏一个长期根据地所致。所谓长期根据地, 即指一本定期出版的「科学及科幻读物」。一本好的「科学及科幻读物」, 既能介绍、评论、刊载本地作品及外地译作,亦能供跃跃欲试的读者「读而优则写」 ,颇具象徵意义。但除了《科学及科幻丛刊》、《香港科幻会刊》等书以外, 根本没有一个长期根据地。
比较之下,台湾的《幻象》开发了八期后转移阵地,在网上发展, 在张系国和叶李华等有心人大力推动下,科幻界已有一定规模,自然能于稳定中谋求发展。 中国四川出版的《科幻世界》至今犹在,而且办得越来越好。网络或杂志本是推广的两大媒介, 香港既无科幻之网,亦乏科幻丛刊,连基地也没有的战斗机群,如何可补给资源,作远程飞行?
其次,香港没有科幻小说的比赛,或雨果奖、星云奖等颁给致力科幻的人士的奖项。 本地每年的文学比赛及文学奖项多不胜数,偏偏独缺科幻。 多年以前由新雅举办的科幻小说创作比赛,曾集结得奖者作品, 编成《一个昆虫与青草的国度》和《不死的灰白体》二书,当中作品质素颇高, 证明香港人有能力写出好的科幻。然而是那两届以后,科幻小说比赛已不复见, 至今仍没有类似渠道供读者一展身手。
第三,本地欠缺了好的西方科幻译作。要本地马上出现大量优质的科幻创作, 当然是强人所难,但本地连西方科幻译作也欠奉,更无法给予本地科幻作品一定的养份。L.Ron Hubbard一系列的作品,如《地球杀场》等均在国内热卖, 砖头厚的简体字版在深圳书城与其他类型文学平起平坐;台湾的汉声更全力翻译整套Issac Asimov 的《基地》系列及《机器人》系列。至于本地,除了由台湾翻译的一套二十本 《银河英雄传说》曾在港掀起热潮而又沉寂以外,已没有类似事例。姑勿论资源或??场因素, 到底是没有翻译作品激发不起本地创作,还是没有本地创作去响应翻译作品,这
鸡先蛋先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现在,香港科幻界既没有鸡,也没有蛋。
再者,香港的科幻读者群在外译期与通俗期已划分作两类,因时期甚长,泾渭分明, 中间地带的发展并不理想。
第一类是倪匡与黄易的作品,以通俗取胜,满足了追求娱乐性的大部份读者群,是为 「通俗类」。第二类是优质科幻作品 (本地固然绝无仅有,退一步来说,台湾、国内以至国外亦难见《基地》级的外国作品 ),是为「正统类」。在这两类科幻读者群之间,其实存在另一个层面, 这一层面既叫好叫座,又不会曲高和寡,称之为「新世代类」。近几年的作家便企图在 「正统类」吸收养份,写出超越「通俗类」的「新世代类」作品,打开??场。 但在数量不多、书商不愿作全面宣传的情况下,不少作品被迫沉于箱底, 有些作家甚至转移阵地,到台湾发展,或减产,甚至放弃。于是, 「新世代类」的作品使原创科幻小说在本地振兴完全无望。
何况,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武侠小说始终是前三个时期小说界的主流, 盖过了正统科幻小说的锋芒,只能靠通俗科幻杀出血路。第四个时期通俗科幻不多, 年轻的试探性科幻作品,力量并不足够,又被爱情和散文等文体击败,都是迫不得已的事实 。加上香港社会的商业味道太重,文学本身已不受重视,更何况非主流的科幻?
[结语]
如文首所述,香港的科幻创作似乎未乎合理想。通俗的软科幻曾充斥??场, 今天却后劲不继;优质的真科幻不多,译作更是曲高和寡。加上推广的媒介悉数断绝 (网络、比赛、杂志连载、科幻刊物),作品不好卖导致书商避之则吉, 书商不入货导致港人可接触的更少,青少年更是不爱文字爱图片,导致香港科幻界十年如一日 。惟望「香港科幻会」可作基地,推广科幻,并配合一众年轻作家,写出优秀的本地正统科幻 ,振兴香港科幻界。
[引言]
本文试就香港近二十五年的科幻小说的发展作一简单概括,并以香港与国内、 台湾等地比较,分析本港科幻发展缓慢的原因。
[背景]
在中港台三地,香港在创作科幻小说方面可说是颇具优势:她是言论最自由、 资讯最丰富、中西文化交汇最彻底的地方。照理来说,一个作家可以在此地撷取最充足的养份, 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然而,香港的商业社会却使非主流的科幻创作及推广遇到一定的阻力, 有代表性的真科幻作品硕果仅存,亦未能使华人科幻起飞,反而远远落后国外及台湾。 香港科幻小说发展可分为数个时期,分别是外译时期、通俗时期、论述时期及播种时期。
[科幻外译时期]
此时期香港仍未有代表性的科幻原创,相反不少西方作品被翻译成书,一度成为主流。 被引入的作品多不胜数,由《基地》、《火星之沙》一直到《双星》、《无时世界》等都有, 但翻译质素参差,挑选的作品亦无一定系统。另外也出现了一些「译着」, 乃以西方原着作蓝本加以增补,改编出来的本地版本。但不论是译作还是译着, 读者仍是小众,尚未普及,各阶层对科幻的认识极其有限。
[科幻通俗时期]
这时期的本地科幻作家仍然不多,几乎可以说只有倪匡一人。但他的作品种多量多, 因而使科幻这种文体通俗化,令本港不同层面的人士接触这种文体,而且普遍接受。 倪匡的作品在普及科幻方面具一定意义。
倪匡的作品,文体跨越武侠、传奇与科幻领域,着作堆叠成墙,以科幻作品最为人称道。
在他笔下的各个系列里,诸如原振侠、浪子高达、亚洲之鹰、年轻人、非人协会等, 以『卫斯理系列』等百多本作品最为脍炙人口。主角卫斯理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与机运, 上天下海,周旋于外星人之间。而百多本作品中又以《蓝血人》为代表作。倪匡『卫斯理系列』 的作品特点是娱乐性高,重小说多于科幻,可归入「软科幻」一类,而《倪匡短篇小说集》 则具「硬科幻」之特性。
这段时期颇长,卫斯理成了科幻的代名词。直到近年,倪匡移居外国,作品由最初的 《钻石花》的动作冒险类沉淀为《探险》、《真实幻境》等对话思考类的情节,娱乐成份减弱 ,并处处流露对极权及人类劣根性的批判,虽然显得比过去的作品较富哲理性,但读者人数锐减。
稍后崛起的黄易,挟着比倪匡更恣意汪洋的想像力,以多产量而雄据??场,成了继倪匡以后的科幻泰斗。于《超级战士》等长篇科幻及《幽灵船》 等若干短篇科幻小说集牛刀小试后,自创「玄幻系列」,当中有浪漫的魔幻武侠小说 《大剑师传奇》十二卷、带着硬科幻味道的《星际浪子》十卷、半架空历史的《寻秦记》 二十五卷,一度雄霸了香港??场。黄易的作品具备了足够商业元素:文字浅显、情节吸引 、出书期快,马上成了通俗文学中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星际浪子》的销量及不上《寻秦记》,反映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 ,香港读者仍是喜爱武侠多于科幻。
[科幻论述时期]
倪匡与黄易的作品曾一度雄据??场,虽然把科幻介绍到本港不同的阶层, 并使其跻身于各类型文体之中,但因为倪黄二人的科幻只顾及商业元素及娱乐成份 ,思想性始终不高。一九八七至八八年间,杜渐在『商报』撰写一个名为『怪书怪谈』 的专栏,算是推广正统科幻的一个开始。一九九零至九一年间,杜渐撰写一套上下册的 《世界科幻文坛大观》,资料颇为详尽,至今仍为中港台三地中最有系统的华文科幻论述。
同一时期,杜渐亦与李伟才、黄景亨、潘昭强等协力办过四期《科学及科幻丛刊》 ,当时不过是处于起步状态,但内容形式俱佳。可惜四期过后,因资金及销量等等问题 ,终告停刊,此后本地再没有同类型的杂志。其实,小众杂志要一纸风行颇有困难, 而且起步一定要守,但《科学及科幻丛刊》的襁褓期太短,不得不夭折。
除此以外,李逆熵亦曾撰写《超人的孤寂》、《挑战时空》等科幻论述作品。
[科幻播种时期]
这时期倪黄的科幻号召力不再,而前文提及的各种科幻论述作品亦没有再出现。 这段期间较多作家涌现,挟着不同的风格,企图以科幻小说或科幻漫画打开科幻市场。
与黄易同期,却无寂寂名的宇无名,创作了一系列『超科幻小说』。 宇无名的作品紧贴早期倪匡『卫斯理系列』的风格,以「软科幻」为主导,情节亦算丰富, 且渗进了军事小说元素,企图执香港科幻之牛耳。可惜宇无名的作品未能叫好叫座, 近期作品如『创世目击者』宛如军事小说,科幻成份极微,在文类模糊难辨的情况下, 无法打出名堂。
科幻新星谭剑率先打破困局,以异度空间为题材的《虚拟未来》、《换身杀手》 创新风气,开辟出外星人和星际冒险以外的另一种科幻文类。乔靖夫的作品 《吸血鬼猎人日志系列》、《冥兽酷杀行》等,糅合 Anne Rice和洪凌的风格,亦冒起头来。其他诸如周显的《超重岛》、苏文星的 《幻海魔钟》、武藏野的《最强之刃》、《杀人战术》、萧志勇的《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 、毕华流的《悬空海之战》等等,偶尔兴起,暂未有作家可独当一面,再领风骚。
值得一提的是,九六至九九年间,某些杂志或先或后, 开始每期连载一些短篇和中篇的科幻小说,这是以往所仅见的。例如《男杂志》、 《小说世纪》、《东周刊》等,科幻身处其中,虽然只是多种文类的竞技项目之一, 却对推广欣赏与创作方面有一定鼓舞。可惜此文完成之日,三份杂志已再没任何科幻小说连载。
这个时期,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化,本地的科幻小说的发表和推广形式有了转变。 不少创作人均先从网络上发表作品,然后才结集成书出版,例如谭剑之于「星网互动」 ,萧志勇之于「香港电讯网上行」,两人皆是先网后书的。
可喜的是,九六年头由本港热心科幻迷成立的「香港科幻会」,现在会员二十多人, 曾自资出版了三期会刊,算是独力承担大局。
这段时期,本地最多人认识的科幻小说,则非台湾科普及科幻作家张系国的《棋王》莫属 。十年以来,这本书是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其中一卷的选择读物之一, 大部份高中学生都曾经看过。可惜学子们在完成读书报告之后, 进一步涉猎张系国的其他科幻作品的人不多,《星云组曲》是个例外,然而再深入到 《城》三部曲以至跑去看《 Foundation 》的人更是寥寥可数。
此段时期亦是香港科幻漫画的全盛期。因为青少年喜爱图像甚于文字, 原创科幻漫画既比科幻小说受欢迎,在这方面反而获得发展。例如销量不错的 《超神》和《武神》,均是「硬科幻」漫画作品,其他的还有《龙虎五世》、 《龙神》等。而日本科幻漫画《阿基拉》、《五星物语》等亦深得本地漫画迷喜爱。 虽然本地的科幻漫画仍以机关布景和暴力武斗来作主导及包装, 但普遍反映香港的年青人不是不喜欢科幻,只是不爱阅读以文字作媒体的小说, 而转投科幻漫画而已。
[香港科幻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
即使经历了四个时期,科幻小说在本地仍未有突破性的发展, 距离收成期或所谓黄金时期仍相当遥远。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是本地科幻缺乏一个长期根据地所致。所谓长期根据地, 即指一本定期出版的「科学及科幻读物」。一本好的「科学及科幻读物」, 既能介绍、评论、刊载本地作品及外地译作,亦能供跃跃欲试的读者「读而优则写」 ,颇具象徵意义。但除了《科学及科幻丛刊》、《香港科幻会刊》等书以外, 根本没有一个长期根据地。
比较之下,台湾的《幻象》开发了八期后转移阵地,在网上发展, 在张系国和叶李华等有心人大力推动下,科幻界已有一定规模,自然能于稳定中谋求发展。 中国四川出版的《科幻世界》至今犹在,而且办得越来越好。网络或杂志本是推广的两大媒介, 香港既无科幻之网,亦乏科幻丛刊,连基地也没有的战斗机群,如何可补给资源,作远程飞行?
其次,香港没有科幻小说的比赛,或雨果奖、星云奖等颁给致力科幻的人士的奖项。 本地每年的文学比赛及文学奖项多不胜数,偏偏独缺科幻。 多年以前由新雅举办的科幻小说创作比赛,曾集结得奖者作品, 编成《一个昆虫与青草的国度》和《不死的灰白体》二书,当中作品质素颇高, 证明香港人有能力写出好的科幻。然而是那两届以后,科幻小说比赛已不复见, 至今仍没有类似渠道供读者一展身手。
第三,本地欠缺了好的西方科幻译作。要本地马上出现大量优质的科幻创作, 当然是强人所难,但本地连西方科幻译作也欠奉,更无法给予本地科幻作品一定的养份。L.Ron Hubbard一系列的作品,如《地球杀场》等均在国内热卖, 砖头厚的简体字版在深圳书城与其他类型文学平起平坐;台湾的汉声更全力翻译整套Issac Asimov 的《基地》系列及《机器人》系列。至于本地,除了由台湾翻译的一套二十本 《银河英雄传说》曾在港掀起热潮而又沉寂以外,已没有类似事例。姑勿论资源或??场因素, 到底是没有翻译作品激发不起本地创作,还是没有本地创作去响应翻译作品,这
鸡先蛋先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现在,香港科幻界既没有鸡,也没有蛋。
再者,香港的科幻读者群在外译期与通俗期已划分作两类,因时期甚长,泾渭分明, 中间地带的发展并不理想。
第一类是倪匡与黄易的作品,以通俗取胜,满足了追求娱乐性的大部份读者群,是为 「通俗类」。第二类是优质科幻作品 (本地固然绝无仅有,退一步来说,台湾、国内以至国外亦难见《基地》级的外国作品 ),是为「正统类」。在这两类科幻读者群之间,其实存在另一个层面, 这一层面既叫好叫座,又不会曲高和寡,称之为「新世代类」。近几年的作家便企图在 「正统类」吸收养份,写出超越「通俗类」的「新世代类」作品,打开??场。 但在数量不多、书商不愿作全面宣传的情况下,不少作品被迫沉于箱底, 有些作家甚至转移阵地,到台湾发展,或减产,甚至放弃。于是, 「新世代类」的作品使原创科幻小说在本地振兴完全无望。
何况,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武侠小说始终是前三个时期小说界的主流, 盖过了正统科幻小说的锋芒,只能靠通俗科幻杀出血路。第四个时期通俗科幻不多, 年轻的试探性科幻作品,力量并不足够,又被爱情和散文等文体击败,都是迫不得已的事实 。加上香港社会的商业味道太重,文学本身已不受重视,更何况非主流的科幻?
[结语]
如文首所述,香港的科幻创作似乎未乎合理想。通俗的软科幻曾充斥??场, 今天却后劲不继;优质的真科幻不多,译作更是曲高和寡。加上推广的媒介悉数断绝 (网络、比赛、杂志连载、科幻刊物),作品不好卖导致书商避之则吉, 书商不入货导致港人可接触的更少,青少年更是不爱文字爱图片,导致香港科幻界十年如一日 。惟望「香港科幻会」可作基地,推广科幻,并配合一众年轻作家,写出优秀的本地正统科幻 ,振兴香港科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