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 - 科幻小说的写作
科幻小说的写作
--1977年4月12日在淡江学院“未来学讲座”演讲全文
演讲者:黄海
一科幻小说的名称
Science Fiction现在在国内已渐渐地被通称为“科幻小说”,我觉得“科幻小说”这个名词倒蛮适合的,虽然严格说起来,在意味上,科学小说与一般的科幻作品,有所不同,似乎较偏重于科学理论或技术的发挥,但是科学既然以小说的形态出现,必然有它的趣味性与幻想性,与其称呼为“科学小说”不如名之为“科幻小说”。这样去掉了科学在字面上所给予文人的沉重压力,较为自在些,否则今天要谈科学小说的人,本身势必是科学家又兼文学家,中国人之中大概有两位可以够得上标准,一位是陈之藩先生,一位是张系国先生,两位的文学与科学素养,皆为我所钦敬,尤其张系国先生对科幻小说也曾大力提倡,他也主张称为科幻小说,因此sciencefiction这个名词翻译成科幻小说,比较通俗些,消除了太过浓厚的科学气息,使一般对于科学不太熟悉的文人,较能够接受,这是我的理由之一。
其次,就“科学”这一名词来说,吴大猷先生最近发表的一篇《我国科学发展问题》,他下了定义,他说:“在目前公认的意义上,狭义的是指各部门的学识,如自然科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气象等)、数学、生命科学(动物、植物、分子生物、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应用科学(电子、材料、讯息、环境、系统分析等);广义的是包括对事物的求知,探索真理的方法等。”我想吴大猷先生所谓的广义,自是包括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在内,这样以“科幻小说”来笼统称呼,更可包括一般科学小说、幻想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社会科幻、超现实主义小说等等,“科幻”这两个字简单,而含意广远。
二定义
“科幻小说”在美国、英国现在应该是耳熟能详,但是要为它下一个定义,已经是越来越困难。这是由于许许多多不纯是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作品而本身又带有新奇的、超现实构想的作品,也渐渐地被列入里面去,所以就很难为它做一个明确的规范。我们看张系国先生最近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的死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就可以明白,科幻小说几乎包罗了文学性、科学性、哲学性、幻想性等特色。
如果要勉强为它下一个定义,我的意见是:“以科学为基础,探索未来或未知情景的小说。”这“科学”一词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未来”或“未知”则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任何形态。
三“科幻”名词的确立
1969年3月,张系国先生在纯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超人列传》,1968年夏,张晓风女士也在中国时报发表了一篇《潘渡娜》,前者我当时没有看到,我之所以提笔写作科幻小说,实在是看了《潘渡娜》以后,给我一些感触和启示而引起的。我觉得科幻小说能够探讨某些现实所未发生,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未来一直是引人兴趣、引人通思的,写作科幻小说之际,作者一笔在手,便进入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对于作者也是一种新奇的感受与满足。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航向无涯的旅程》,也就在1968年12月16日的《中华副刊》发表,当时国内短篇小说写作风气很盛,但长篇小说较难刊载,我就以电视片集的方式,一节一节写出来,分次刊登,就在1969年12月,出版了《-0—0一年》这本书,当时我还没有冠上“科学小说”这一类的名称,老实说,我很害怕遭遇到批评,说它不是文学作品,甚至对于“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称,也不屑提它,总以为它太过庸俗化,只是写给小孩子看,哄哄小孩似的,要称“科学小说”又怕担当不起“科学”的“重量”,就这样,这本书的后半还加入了我的一部分短篇文艺小说,希望能够加强一点文艺气息。
直到1972年出版《新世纪之旅》,我在书背上加印了“未来问题小说”,因为这本书是自费出版,由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奖助,我就在原来书背上应该印上出版社名称的地方,改印了这几个字,可见在这个时候,我虽已离开文学的路子,但又不希望离开太远,就冠上了“未来问题小说”的名称。
大约1975年左右,由于《中国时报》连载《神秘的百慕达三角》,世界文物供应社出版邓尼肯的几本著作《文明的前程》、《史前星际大战》、《史前文明的奥秘》等书,而目应钟也大量译介了类似书籍,国内开始风行有关飞碟、外星人、神秘事物、灵异现象一类的书,再接着,时报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最佳科幻小说精选》,于是“科幻”这个名词,既“科学”又“幻想”,不温又不火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取得了普遍的接受,再经过张系国先生一再推荐有关电影、小说,“科幻”遂成为既定的通用名词。据我所知“科幻”这个名词,大约在1969年,陵地在中华日报副刊发表一篇评介,就已经使用了,很可能是他首先创用的。当时我还觉得怪别扭的,等于是新发明的中文缩写体,现在想起来,“科幻”与“科技”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去年《第三类接触》和《星际大战》在台上映,引起一阵“科幻热潮”。刘厚醇先生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一篇《多产作家》文中指出:science fiction应该翻译为“科学传奇小说”,不应该是“科幻小说”,他的理由是“幻想小说”(fantasy)别成一格,与科学传奇是两路子货。还有,华夏子先生认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今后我们时代更需要的是“哲幻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所谓“哲幻小说”其重点在“哲”而不在“幻”,因为“幻”字泛指想象力,而小说需要想象力乃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时下流行的小说通病在于思想浅薄,意境贫乏,往后社会愈工业化,人们愈没有余暇思想,这种现象将会愈严重,所以首要之图,应先提倡“哲幻小说”。
华夏子先生举出像《爱丽丝梦游记》、《浮士德》、《天地一沙鸥》及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都可列入“哲幻小说”之内,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离骚》也可列入。
张系国先生甚至把卡夫卡的小说也列入科幻小说。他极科幻小说分成几类:
(-)探险科幻小说:叙述人在时间空间中的各项探险故事。
(二)机关科幻小说:叙述新奇的科技发明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机器人、飞碟、死光枪、爱惜机器等。
(三)社会科幻小说: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发展。也讽刺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如《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等。
(四)幻想小说:以幻想为主,科学的成分减少或完全没有,包括三种,乌托邦科幻小说、鸳鸯科幻小说、文艺科幻小说。
可见“科幻小说”这个名词,现在已统括了各种形式的幻想小说在内,我们就用“科幻小说”来称呼吧。其他所谓“科学传奇”、“科学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或是“哲幻小说”,都可以用“科幻小说”来一语名之,无需再另立名词了。
四写作科幻小说的基本要件
--文人能不能写科幻小说?
有关科幻小说的写作问题,涉及每一位作者的直感,实在没有办法很清楚明白地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里只是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大家。写作这件事就像游泳、开车一样,非得亲自去做,才有所领会,如果光是听讲,只能得到模糊的概念,不过各位了解到写作的方法,再动手去做,自然比全然没有概念去做,要好得多。每一位作者的写作方法不一定相同,我的经验,只是提供参考。
写作科幻小说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会写小说,还要喜欢科学(这里所谓的科学仍以自然科学占大部分,也包括未来学)。
我为什么不说精通科学或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呢?当然,能够精通或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再好不过的,即使你没有,你必须喜欢。如果你报本不喜欢,而会写小说,可能就不会去写科幻小说,当然你也可以写社会科幻小说,或类似卡夫卡式的小说,变成“幻”多于“科”的科幻小说,今天我们讨论科幻小说,仍然以具有科学背景为主,它毕竟是科幻小说的主流。相反的,如果你本身是个科学家,而你根本不会写小说,你写起科幻小说来,可能是“科”多于“幻”,变成了科学说明书,跟一般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差不了多少。
不管是“幻”多于“科”,或“科”多于“幻”,都是不平衡的。严格地来说,“幻”多于“科”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往往成为很具有深度意境的文学作品,就是华夏子先生所谓的“哲幻小说”。但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重点,文学本来就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幻想,会写小说的人都会想象、幻想,今天大部分的困难之点在于,如何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写作小说,而教学科学的人写科幻小说,可能又比会写小说的人根据科学知识写科幻小说还要难。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会写小说,对于科学也很有兴趣,你的问题是如何用你原有的小说写作技巧,表达科学观念而已,你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写科幻小说,如果你是科学家而不会写小说,你的问题只是把小说写好而且。
科幻小说是最讲究“观念”的一种小说形式,小说的重心就在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这是作者的灵思火花——某种科学观念加上幻想,再来制造安排人物,发展情节,构成一篇小说。有人说,科幻小说是一种观念文学,于此可见“观念”在科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这观念就是作者的创见。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forov)说,写科幻小说远比写作其他任何形式的小说还要困难,如果能熟练写作科幻小说,就能轻易地写其他作品。
在外国,有许多科幻小说作家本身是科学家,既精通科学,又懂得文艺小说创作技巧,写出的作品自然是冶文学、科学于一炉。对国人来说,阿西莫夫的话未必尽然,因为阿西莫夫本身是科学家,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而美国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其佼佼者,阿西莫夫写作的科幻小说已与著作等身,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的情形是文人多于科学家,一般小说家多于科幻小说作者。那么文人能不能写作科幻小说呢?
我的回答是:能,只要你喜欢科学。
五写作经验谈——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现在我已经把问题缩小了,对于如何使科学家写小说,以至写科幻小说,我不去谈它,也没资格议它,因为我本身不是科学家,它不在我的经验范围之内。我要谈的是,文人如何写作科幻小说,这也是今天许多文人的共同困难所在。
前面我已经谈到,写作科幻小说的两个基本要件,现在我必须假定,你不但懂得小说,而且喜欢科学,这样我把我的经验说出来,才能获得接受,否则今天我在这里讲一大堆话,只不过像告诉人家怎样开车、游泳而已,实际上被领会多少,还是未知数。
有时候,理论的研究,对于科幻小说写作的帮助不大,甚至可能愈搞愈糊涂,有人会打篮球,会说流利的英语,但你叫他讲讲打篮球的理论,或是英文文法,他可能说不上来。
现在就从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谈科幻小说的写作:
《-0-0-年》的写作
观念一:太空旅行,人类要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惟有两个办法,高速飞行与人工冬眠。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高速运动,可以使时间变缓慢,如果达到光速的话、时间停止,因此,太空部如果以接近光速飞行,太空航计时系统也与地球上不一样。
观念二:地球上的人类是高等动物,当他们访问低于地球文明的生物世界,可能会被当作神来膜拜,当他们访问高于地球的星球文明世界,人类可能发现自己遇到了神。
观念三:地球上万物同源、生物学家指出动物、植物皆由细胞组成,而细胞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的蛋白质一律由一套20种基本的氨基酸构成,人与鼠的不同,完全在于细胞内所含蛋白质的不同,这样说来,所有的生物的祖先都是相同的,更不必说现有地球上的各类种族了,因此,生命应该尊重生命,人应该学习博爱。
由于这些观念的集合,再加上受了电影《二00一年太空漫游》的影响,这部电影1968年在台北放映,我只看了一遍,内心的感动和印象的深刻,真是永生难忘,再加上受了张晓风女士发表的《潘渡娜》的鼓动,使我写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接着连续写了十多篇在各报章杂志发表,最后就在1969年年底结集出版了《-0-0-年》。
原则上,我只是把科学、哲学的概念融入自己的小说里面,这与我以前写文艺小说在方法上差别不大。
在我没有写作科幻小说之前,我已经出版过三本小说集,连同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合计可能有一百多篇的短篇小说,也有几篇中篇小说,一篇长篇小说,另外也写过散文、评论及剧本,可以说受过严格的小说写作及文字训练,我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完全虚构的事。
“背景放映设备”的使用——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比如《大火,在高山上》,原来是写高山上的生活经验,包括运木材、森林大火等等情节,这些我完全藉重有关的报导,加上虚构,成为小说。
比如《雪山寒》,我根据的是报纸上的山难报导,另外再创造了人物,编织了故事。这种情形,就像利用背景放映机做出来的电影技巧。虽然背景是假的,只是把人物安装上去而已,如果剪接或特殊效果弄得好,其逼真的程度也不下于现场拍摄。
一个作家本身绝不可能上天入地下海,但是运用了别人的经验,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往,变成了全知全能者。我写过登山者、森林工作者、教师、掘宝者、渔人、调查局调查员、挑粪的、矿工、逃犯、小偷、赌徒等等不一而足的人物故事,这些材料有许多是根据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虚构故事、人物,成为短篇小说,一般的读者很难察觉其中的真真假假,就如理查德·伯顿在《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 Dare》)电影里面,在空中缆车上与敌人作殊死斗,内行人明知是用背景放映机照出高山深谷,人就像在空中打斗,但置身银幕下,看起来,还是紧张逼真异常,我过去写的短篇文艺小说,也差不多运用了类似的特殊技巧,把社会背景资料融入小说里面,这样我笔触所及,可以写我未曾到过的地方,未曾见过、听过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创作文艺小说,可能成就不大,感人的程度不深,若是科幻小说,可以说只要把科学的背景资料融入小说里面,便是科幻小说。
与科幻小说相反的是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写未来,历史小说写过去,虽说相反,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即是,背景材料的运用。科幻小说运用科学背景材料,历史小说运用历史背景材料,它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科幻小说的故事必须完全由作者自己想象、虚构,而历史小说则运用了既成的历史故事。
我也写过一篇历史小说,以雾社事件为背景,发表在1965年4月11目的中华副刊,事先我把材料搜集好,根据材料,加上有限度的想象,人物当时的举止神态,所说的话,要合乎材料,其情节的演变更不必说了。
我所以不厌其详地说明文艺小说、历史小说的材料运用,就为了强调一点,如果你懂得合宜地运用材料组织故事,融入小说的骨肉里面,那么,你一定可以写科幻小说——这也就是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对手材料运用的技巧高下,就造成了科幻小说作品的优劣,运用得不好,就变成科学说明书,运用得好,就像电影特技中使用的背景放映设备一样,人物和背景天衣无缝,虽然观众明知拍片是假的,看起来还是煞有介事的样子,科幻小说的情形也是如此,读者明知故事是虚构的,因为它循着一定的科学原则在发展故事,讲来头头是道,仿佛真有其事。
《新世纪之旅》的写作——科幻小说的“公式”
观念:冰冻尸体,将来解冻复活以后会怎样?
科幻小说的写作有一条公式是这样的:“如果……(事情实现了),将会怎样怎样……”
这和美国学校里教授未来学的情况很相近,在美国教授未来学,老师要学生模拟某件事情发生后的可能情况及其发展,而科幻小说便被称为“想象的实验室”,它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藉着小说方式表达出来。
冰冻尸体等候将来更进步的医术来临,再解冻医治复活,这个观念,自从1967年全世界第一个冷冻人出现以后,在美国已渐渐为人所接受,连影星克拉克·盖博死后,也加以冷冻。
根据这个观念,我写了一篇小说《到未来去》,叙述男主角魏凌非因为不满意他的爱人移情别恋,在一次突发的心脏病中去世,他很快地被冰冻起来,直到2020年被解冻医治复活,他还保持他上一次死亡时候的年龄——30岁,他从前的爱人来向他要钱,指着一个50岁的男人说,这是他的儿子,而他的爱人这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已经67岁了。
后来我就根据这篇小说男主角的身世背景,继续写作有关未来世界的情况,这就是后来在1972年出版的《新世纪之旅》的大部分。这本书除了魏凌非的故事以外,还有两个短篇,一篇讲换脑人的遭遇,一篇讲太空旅行者在有意无意间散播了生物文明的种子的故事。
《新世纪之旅》这本书的题材,大部分是一般科幻小说中所常见的、但是当时在某些观念还不普及,科幻小说的风气未开,在书中我谈到的有冰冻尸体医治复活、人造人、人工冬眠、肢体再生术、超小型电脑、人脑与电脑结合、传心术、心灵控制术、反引力、脑部矫治与移植、外星人、次光速飞行……等等事物,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注意。
换脑人
观念:如果人可以换脑,那么会变成怎样?
科幻小说作者根本不必去操心有关换脑手术的枝节问题,只须把换脑之后的可能情况写出来。在拙作《二十一世纪怪谈》(《新世纪之旅》书内),我假定换脑成功了,原有的脑部主人寄居占有了另一副躯体,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另一副面孔和躯体,那么他原来的人死了吗?没有死,活在别人身体里,造成一连串曲折离奇的故事;
《银河迷航记》——“观念”的结合
观念一:复制人类成功以后,会怎样?
观念二:以脑电仪装置侦测人的思想,甚至进行灌录思想,发展成功以后会怎样?
关于复制人类——所谓人的无性生殖,我在《新世纪之旅》书中曾作详细讨论,理论上被认为,人可以无限制地像印刷术一样复制出来,把去核的卵和人身体中的细胞核结合进行造人,那么造出来的人会与前身长得一模一样,连指纹也一样。
据零星的报导,科学家正在发展脑电仪,其理论根据是,脑波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思想。一架进步的电脑,可以译出脑波,而说出这个人的思想,自1973年以来,美国国防部一个鲜为人知的机构,一直在研究电脑与人的胞波电流描记器讯号的接通方法,而且已由实验室的初步研究阶段,进入用于军事用途的阶段。发明一种能读出一个人的胞波,而知道他在想什么的仪器,只是时间的问题。
以上所列,是基本的科学事实,我把它夸张了,我假定复制人类可以实现,某些太空人、超感应人,为了保持他们的特长,也加以复制,因此在我的小说《银河迷航记》里面,有伊丽莎白·泰勒,有以色列超感应人尤力.格勒,有中国太空人等等,后来伊丽莎白·泰勒因为冬眠装置发生了问题,一下子变成百多岁的老太婆。大家决定把她废弃,另造一个新人,利用脑电仪装置连接新人和旧人的思想,使旧人活在新人里面。人类将来也许可以藉着这种装置,达到永生。
这是我结合了两个观念——复制人与脑电仪,创造出的新观念。故事里面穿插假死的外星人进入太空船内,目的是要检验人类的精神思想是否正常,外星人是银河乌托邦的守护者。因为发现用伊丽莎白·泰勒的细胞复制的新人,在愤怒中杀死了旧人,外星人留下一卷录音带走了f把人类痛骂一顿,说人类的科技成就惊人而可观,但心灵方面却需要长期的进化改造,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完成的。外星人说他们的心灵非常高贵,高贵得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这是由于长期的心灵生活,自我创造的成绩,所以当他们心灵不附在肉体上,那副肉体就成了假死状态,不需冬眠,也可以停止生命。
这篇小说在寓意上探讨永生的可能性,及灵与肉的问题,并暗示,肉体的永生是靠不住的,谁有灵魂的永生才是永久的,可以说较具深度,兼具趣味性。后来,又模仿电视片集的方式写了续篇《异星奇遇》。
《异星寄遇》——“现念”的连串
观念一:太空中的黑洞,是未知的神秘,原是死亡的恒星溃编而成的,黑洞可能是航向任何时间的孔道,进入一个黑洞,会在宇宙的另一处出现,身临另一个纪元,但是也有可能,这种旅行会被黑洞的重力毁坏,因为任何物体一旦进入黑洞,包括光在内,都无法逃脱出来。
观念二:1908年在西伯利亚的一次大爆炸,可能是由一艘来自别的星球的孩子动力太空船坠毁所引起的,该次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万吨至4000万吨黄色炸药,或较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强2000倍,这是苏俄科学家发表的报告。
组合了这两个观念,我写太空船在另一星球遇到来自地球的人类,他们是一群苏俄科学家,经由宇宙黑洞来到此地,为了避免心灵的污染,他们决定不再将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尤其是枪杆,目的在使这个新天地,回复到类似亚当与夏娃时代的单纯生活。如果斩断了智慧与枪杆的传递,便不再有知识技术,便不再有罪恶了,但是,其中有一个人,违背了约定,偷偷地把枪杆传给下一代,使他的儿孙做了此地的统治者,最后这位统治者知道了黑洞的秘密,驾着太空部回到地球,却因时光倒流,在1908年坠毁于西伯利亚。
科学的观念有时会有相似之处,如达尔文的“演化论”,与博物学家华莱土论点相同,英国皇家学会特别安排了一次学术会,两人共同宣读论文,其后达尔文搜集了丰富的证据,为华莱士所不能比的,出版了《物种起源》,确立了“演化论”的价值。
科幻小说中的观念,有时也很容易在别的小说或电影里出现,如《到未来去》(单行本改为《来自一九七0年的人》)中谈到的冷冻人复生以后年龄上的矛盾现象,后来我看到一个电视片集,情节有点相近,大意是一个人被雪崩埋了几十年后被救活,变成父亲比儿子年轻的怪事。
像达到永生的装置,后来也在《太空争霸战》电视片集中看到,方法略有不同,电视上是把人的思想灌入机器人里面,等于人将来活在机器里面。
《时间公司》——社会科幻小说的写作
观念:时间。现代人因为忙碌经常觉得没有时间。
《宇宙光》杂志的编者给我出的一个难题,要我以时间为主题,写一篇科幻小说。我当然不能把时间旅行或太空探险等故事搬出来。我构想的故事又不能完全讲现在,也不必特别说明是未来,于是我写了这样的一篇小说:假设将来的人因为传真电视电话的使用,商业来往不必靠旅行,而在传真电话中解决,人与人见面或开会也靠传真电话,这样有一些人会在室内的传真电话前面忙碌,甚至一个人可以面对十几部传真电话,这时传真电话已成为人类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时有一家“时间公司”成立了,专门贩卖时间,方法是仿造顾客的声音,并戴上假面孔,伪装顾客本人坐在传真电话机前面,而使得本人得以脱身,从事别的工作。
这篇小说中谈到的社会背景,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来,男主角林大有与他太太平常每周只会面一次,用飞机来往,每天可以在传真电话上聊天,也可以在传真电话上吵吵架,后来他去时间公司求助。他说他只能每个礼拜坐飞机回家一趟,事情一忙,有时要两三个礼拜或三四个礼拜才能回去一次。时间公司的人说,他们可以挂着他的面孔,坐在传真电话机之前,当作林大有总经理,林大有本人就随时可以回去看太太和孩子。林大有要求绝对保密,不可以给董事长知道,并且,他还要时间公司也为他的女秘书设置一下,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尤其是林大有的太太。故事到此结束,想来读者看到最后,也会有会心的微笑。
六材料的搜集与运用
科学知识的搜集,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果你是长于写作小说的老手,该知道路时观察、思考、阅读或体验,并把自己的感想记下来,做为写作的材料来源。
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不必太过用心去钻研,但是基本的、通俗的,一般性的知识,必须随时注意阅读,在脑海中有个概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会增加不少知识。
我自己的方法是,平常阅读或有所感想,认为可以作为将来写作科幻小说的观念,就把它记在一张卡片上,如有来源出处,也记在上面,这可以说是“观念库”。待我要写的时候,就把这些卡片翻阅一遍,看看有没有可以结合或串连的观念可用,就把相关的卡片抢出来,构思故事。好像就在玩纸牌游戏一样,也许这张纸牌到最后执笔时*并没派上用场,许多时候,写作完成以后,不一定和原来的计划相像,你的纸牌越多,就越能运用自如,组合故事。换句话说,这张纸牌的作用,有点类似特技电影中的背景放映设备,科幻小说既然以科学为背景来组合故事,那么你的纸牌就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这些纸牌可以使你的小说增加不少科学气氛,处理得好,会有生动逼真的感觉,就像特技电影一般,明知其假,看起来就是有那么回事,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变成科学说明书,里面的人物故事,会很明显地被看得出是捏造的,甚至人物变成了木偶在对白演戏似的。
并非只有科学背景才做卡片,事实上我做的卡片大部分是从阅读科学资料或思考中有所感想,认为可以引伸夸大其情节的,才把它记下来,我的卡片大部分这样写,举例如下:
——死刑的新观念,使人变成机器,听命于某一方,其人的思想被同化。
--人类所创造的新人类在新的星球上有新的文明,最后,他们来征服地球人类,他们说:“地球人造了我们,但地球人自己毁灭了自己,现在我们来了,不是要来毁灭地球,而是要来拯救地球。”
——流浪者一号太空船,遇到太空漂流物,全身皆机器,只有头脑是肉做的。
——有翅膀的天使人飞过街头广场(我在《试管春秋)》中已使用)。
——如果亚当是试管人(这个题材经常有人使用)。
——脑部电力刺激快乐中心,将来可使人购买快乐。
——复制人的培育普遍实施以后,会有什么怪事?复制人可能与他代母结婚。在我的小说《试管春秋》中,我没有这样写,我只写到复制人向代母求爱被拒,最后代母又与复制人的父亲(前身)结婚,“代母”变成了继母,复制人与代母的原先的女儿结婚,岳母也是他的继母。
——如果,我有两个脑袋,四条手臂,将会怎样?
七写作者的甘与苦
科幻小说已伸入未知与未来的领域,探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宇宙人生的诸多问题,如果它还有“教育”的功能,身为作者,实在不敢有这种想法。只能说“教育”是它产生的副作用而且,也惟有优秀的作品,具有哲理性、启发性、警惕性的作品,才能达到所谓“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它有没有教育功能,还是需要经过一番选择的。像《星际大战》,可以说是太空武侠作品,它除了具有娱乐价值以外,在教育价值上比较少。
科幻小说又因为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可以说是非驴非马,学文学的人说它不是文学,学科学的人又说它不是科学,它也就两面不讨好,在文学上没有它的特定地位,科学界又认为它是瞎说八道,荒诞不经。
其次,科幻小说的“观念”,又会经常有雷同之处,好像同一个观念套在不同的故事上,看第二遍就不觉新奇有趣了,初学写作者面对众多的观念、题材,难免会有无从选择之感,甚至想来想去,还不是那么一套,脱离不了机器人、太空人、死光枪、飞碟、外星人……一类的事物,写来写去好像都是人家已经写过的,因此也就懒得下笔了。
如果你能有见解、有创造力,肯多用“如果实现了……那么……”的公式去设想,并锻炼好一支随心所欲的笔,那么,以上的那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只有科幻小说作者能够海阔天空任悠游。你的灵思带着你的笔,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写、无所不在、无所不往,可以从开天辟地写到世界末了,可以从地球写到宇宙的尽头,可以跟上帝或鬼神谈话,也可以与外星人交往,这应该是科幻小说作者的乐趣,一旦你熟知此中三昧,你也会乐此不疲。
八科幻小说探索的方向及功用
马托邦,一直是人类古来所追寻的目标,在我没有翻阅科幻小说史之前,我写过的两本书《一0一0一年》和《新世纪之旅》,不知不觉也在朝这个目标去探索。
人只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种,从化学家的眼光来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论花、鸟、虫、鱼、野兽、毒蛇或细菌,都有极其相似的基本化学结构,人和老鼠所以不同,只因为细胞内所含蛋白质的不同。也可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堂兄弟。再把范围扩大些,整个宇宙所有的星球,它们组成的元素,都和地球上所熟知的完全相同。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乡,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观念和意义,由于美国在1969年7月ZI目的登月壮举,益发彰显出来。当太空人从月亮上看地球,那地球不过是太空一个圆亮的小球体,三十多亿生灵共同栖息其表面,但又为什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多的纠葛与争端?
一位科学家从前便说。当人能够从太空中看见地球,便将产生另一种全新的观念思想。
科幻小说作者,从未来看现在,从遥远天空着地球,他等于是一个超然物外的神扶。
除了乌托邦的追寻以外,科幻小说探索的事物,还有下列主要两项:其一为科学或哲理的发明与发现,其二为一般人所避讳的神秘事物。
关于科学的发明与发现的探讨,过去许多杰出的科幻小说作者,其成就可观,诸如原子弹、潜水艇、电话、电视、死光、人造卫星、显微镜、飞机……等等,莫不在科幻小说中出现,且成为今日的事实。今日的科幻小说作者,对于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古文明的发现与怀疑、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宇宙的构造、外太空的生物及文明……等等,不断地加以探讨,它已超越了科学现状,不可避免地,对于科学发展方向的引导,必然有它的激励性。至于人生哲理的创见,它的意义最是耐人寻味。
此外,对于不明飞行物体及灵异现象等神秘事物的探究,科幻小说也有它的特殊及方便之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还没有办法解答它,便逃避它。
研讨神秘事物容易遭受诸多的非难与指责,但是对于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来说,却可以免除这种麻烦与顾虑,科幻小说正是表达超越现状的一种可能观念想象,有助于现有观念的扩展。
经由这些探索与努力,科幻小说希望能够达到下列的目的及功用:
一、扩大视野,引导读者进入可能的未来领域,使读者较能知觉到未来,对于加速改变的世界,以及未来的震撼比较有心理上的准备;并且预测未来的科学或社会发展,提供预先的警告,科幻小说的价值不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二、探讨未知的领域,解释目前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物,作为科学研究或发明的参考。
三、思索省察人生的意义,挖掘人性的本质。
--1977年4月12日在淡江学院“未来学讲座”演讲全文
演讲者:黄海
一科幻小说的名称
Science Fiction现在在国内已渐渐地被通称为“科幻小说”,我觉得“科幻小说”这个名词倒蛮适合的,虽然严格说起来,在意味上,科学小说与一般的科幻作品,有所不同,似乎较偏重于科学理论或技术的发挥,但是科学既然以小说的形态出现,必然有它的趣味性与幻想性,与其称呼为“科学小说”不如名之为“科幻小说”。这样去掉了科学在字面上所给予文人的沉重压力,较为自在些,否则今天要谈科学小说的人,本身势必是科学家又兼文学家,中国人之中大概有两位可以够得上标准,一位是陈之藩先生,一位是张系国先生,两位的文学与科学素养,皆为我所钦敬,尤其张系国先生对科幻小说也曾大力提倡,他也主张称为科幻小说,因此sciencefiction这个名词翻译成科幻小说,比较通俗些,消除了太过浓厚的科学气息,使一般对于科学不太熟悉的文人,较能够接受,这是我的理由之一。
其次,就“科学”这一名词来说,吴大猷先生最近发表的一篇《我国科学发展问题》,他下了定义,他说:“在目前公认的意义上,狭义的是指各部门的学识,如自然科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气象等)、数学、生命科学(动物、植物、分子生物、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应用科学(电子、材料、讯息、环境、系统分析等);广义的是包括对事物的求知,探索真理的方法等。”我想吴大猷先生所谓的广义,自是包括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在内,这样以“科幻小说”来笼统称呼,更可包括一般科学小说、幻想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社会科幻、超现实主义小说等等,“科幻”这两个字简单,而含意广远。
二定义
“科幻小说”在美国、英国现在应该是耳熟能详,但是要为它下一个定义,已经是越来越困难。这是由于许许多多不纯是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作品而本身又带有新奇的、超现实构想的作品,也渐渐地被列入里面去,所以就很难为它做一个明确的规范。我们看张系国先生最近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的死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就可以明白,科幻小说几乎包罗了文学性、科学性、哲学性、幻想性等特色。
如果要勉强为它下一个定义,我的意见是:“以科学为基础,探索未来或未知情景的小说。”这“科学”一词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未来”或“未知”则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任何形态。
三“科幻”名词的确立
1969年3月,张系国先生在纯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超人列传》,1968年夏,张晓风女士也在中国时报发表了一篇《潘渡娜》,前者我当时没有看到,我之所以提笔写作科幻小说,实在是看了《潘渡娜》以后,给我一些感触和启示而引起的。我觉得科幻小说能够探讨某些现实所未发生,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未来一直是引人兴趣、引人通思的,写作科幻小说之际,作者一笔在手,便进入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对于作者也是一种新奇的感受与满足。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航向无涯的旅程》,也就在1968年12月16日的《中华副刊》发表,当时国内短篇小说写作风气很盛,但长篇小说较难刊载,我就以电视片集的方式,一节一节写出来,分次刊登,就在1969年12月,出版了《-0—0一年》这本书,当时我还没有冠上“科学小说”这一类的名称,老实说,我很害怕遭遇到批评,说它不是文学作品,甚至对于“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称,也不屑提它,总以为它太过庸俗化,只是写给小孩子看,哄哄小孩似的,要称“科学小说”又怕担当不起“科学”的“重量”,就这样,这本书的后半还加入了我的一部分短篇文艺小说,希望能够加强一点文艺气息。
直到1972年出版《新世纪之旅》,我在书背上加印了“未来问题小说”,因为这本书是自费出版,由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奖助,我就在原来书背上应该印上出版社名称的地方,改印了这几个字,可见在这个时候,我虽已离开文学的路子,但又不希望离开太远,就冠上了“未来问题小说”的名称。
大约1975年左右,由于《中国时报》连载《神秘的百慕达三角》,世界文物供应社出版邓尼肯的几本著作《文明的前程》、《史前星际大战》、《史前文明的奥秘》等书,而目应钟也大量译介了类似书籍,国内开始风行有关飞碟、外星人、神秘事物、灵异现象一类的书,再接着,时报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最佳科幻小说精选》,于是“科幻”这个名词,既“科学”又“幻想”,不温又不火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取得了普遍的接受,再经过张系国先生一再推荐有关电影、小说,“科幻”遂成为既定的通用名词。据我所知“科幻”这个名词,大约在1969年,陵地在中华日报副刊发表一篇评介,就已经使用了,很可能是他首先创用的。当时我还觉得怪别扭的,等于是新发明的中文缩写体,现在想起来,“科幻”与“科技”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去年《第三类接触》和《星际大战》在台上映,引起一阵“科幻热潮”。刘厚醇先生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一篇《多产作家》文中指出:science fiction应该翻译为“科学传奇小说”,不应该是“科幻小说”,他的理由是“幻想小说”(fantasy)别成一格,与科学传奇是两路子货。还有,华夏子先生认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今后我们时代更需要的是“哲幻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所谓“哲幻小说”其重点在“哲”而不在“幻”,因为“幻”字泛指想象力,而小说需要想象力乃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时下流行的小说通病在于思想浅薄,意境贫乏,往后社会愈工业化,人们愈没有余暇思想,这种现象将会愈严重,所以首要之图,应先提倡“哲幻小说”。
华夏子先生举出像《爱丽丝梦游记》、《浮士德》、《天地一沙鸥》及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都可列入“哲幻小说”之内,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离骚》也可列入。
张系国先生甚至把卡夫卡的小说也列入科幻小说。他极科幻小说分成几类:
(-)探险科幻小说:叙述人在时间空间中的各项探险故事。
(二)机关科幻小说:叙述新奇的科技发明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机器人、飞碟、死光枪、爱惜机器等。
(三)社会科幻小说: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发展。也讽刺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如《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等。
(四)幻想小说:以幻想为主,科学的成分减少或完全没有,包括三种,乌托邦科幻小说、鸳鸯科幻小说、文艺科幻小说。
可见“科幻小说”这个名词,现在已统括了各种形式的幻想小说在内,我们就用“科幻小说”来称呼吧。其他所谓“科学传奇”、“科学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或是“哲幻小说”,都可以用“科幻小说”来一语名之,无需再另立名词了。
四写作科幻小说的基本要件
--文人能不能写科幻小说?
有关科幻小说的写作问题,涉及每一位作者的直感,实在没有办法很清楚明白地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里只是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大家。写作这件事就像游泳、开车一样,非得亲自去做,才有所领会,如果光是听讲,只能得到模糊的概念,不过各位了解到写作的方法,再动手去做,自然比全然没有概念去做,要好得多。每一位作者的写作方法不一定相同,我的经验,只是提供参考。
写作科幻小说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会写小说,还要喜欢科学(这里所谓的科学仍以自然科学占大部分,也包括未来学)。
我为什么不说精通科学或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呢?当然,能够精通或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再好不过的,即使你没有,你必须喜欢。如果你报本不喜欢,而会写小说,可能就不会去写科幻小说,当然你也可以写社会科幻小说,或类似卡夫卡式的小说,变成“幻”多于“科”的科幻小说,今天我们讨论科幻小说,仍然以具有科学背景为主,它毕竟是科幻小说的主流。相反的,如果你本身是个科学家,而你根本不会写小说,你写起科幻小说来,可能是“科”多于“幻”,变成了科学说明书,跟一般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差不了多少。
不管是“幻”多于“科”,或“科”多于“幻”,都是不平衡的。严格地来说,“幻”多于“科”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往往成为很具有深度意境的文学作品,就是华夏子先生所谓的“哲幻小说”。但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重点,文学本来就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幻想,会写小说的人都会想象、幻想,今天大部分的困难之点在于,如何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写作小说,而教学科学的人写科幻小说,可能又比会写小说的人根据科学知识写科幻小说还要难。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会写小说,对于科学也很有兴趣,你的问题是如何用你原有的小说写作技巧,表达科学观念而已,你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写科幻小说,如果你是科学家而不会写小说,你的问题只是把小说写好而且。
科幻小说是最讲究“观念”的一种小说形式,小说的重心就在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这是作者的灵思火花——某种科学观念加上幻想,再来制造安排人物,发展情节,构成一篇小说。有人说,科幻小说是一种观念文学,于此可见“观念”在科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这观念就是作者的创见。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forov)说,写科幻小说远比写作其他任何形式的小说还要困难,如果能熟练写作科幻小说,就能轻易地写其他作品。
在外国,有许多科幻小说作家本身是科学家,既精通科学,又懂得文艺小说创作技巧,写出的作品自然是冶文学、科学于一炉。对国人来说,阿西莫夫的话未必尽然,因为阿西莫夫本身是科学家,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而美国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其佼佼者,阿西莫夫写作的科幻小说已与著作等身,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的情形是文人多于科学家,一般小说家多于科幻小说作者。那么文人能不能写作科幻小说呢?
我的回答是:能,只要你喜欢科学。
五写作经验谈——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现在我已经把问题缩小了,对于如何使科学家写小说,以至写科幻小说,我不去谈它,也没资格议它,因为我本身不是科学家,它不在我的经验范围之内。我要谈的是,文人如何写作科幻小说,这也是今天许多文人的共同困难所在。
前面我已经谈到,写作科幻小说的两个基本要件,现在我必须假定,你不但懂得小说,而且喜欢科学,这样我把我的经验说出来,才能获得接受,否则今天我在这里讲一大堆话,只不过像告诉人家怎样开车、游泳而已,实际上被领会多少,还是未知数。
有时候,理论的研究,对于科幻小说写作的帮助不大,甚至可能愈搞愈糊涂,有人会打篮球,会说流利的英语,但你叫他讲讲打篮球的理论,或是英文文法,他可能说不上来。
现在就从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谈科幻小说的写作:
《-0-0-年》的写作
观念一:太空旅行,人类要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惟有两个办法,高速飞行与人工冬眠。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高速运动,可以使时间变缓慢,如果达到光速的话、时间停止,因此,太空部如果以接近光速飞行,太空航计时系统也与地球上不一样。
观念二:地球上的人类是高等动物,当他们访问低于地球文明的生物世界,可能会被当作神来膜拜,当他们访问高于地球的星球文明世界,人类可能发现自己遇到了神。
观念三:地球上万物同源、生物学家指出动物、植物皆由细胞组成,而细胞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的蛋白质一律由一套20种基本的氨基酸构成,人与鼠的不同,完全在于细胞内所含蛋白质的不同,这样说来,所有的生物的祖先都是相同的,更不必说现有地球上的各类种族了,因此,生命应该尊重生命,人应该学习博爱。
由于这些观念的集合,再加上受了电影《二00一年太空漫游》的影响,这部电影1968年在台北放映,我只看了一遍,内心的感动和印象的深刻,真是永生难忘,再加上受了张晓风女士发表的《潘渡娜》的鼓动,使我写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接着连续写了十多篇在各报章杂志发表,最后就在1969年年底结集出版了《-0-0-年》。
原则上,我只是把科学、哲学的概念融入自己的小说里面,这与我以前写文艺小说在方法上差别不大。
在我没有写作科幻小说之前,我已经出版过三本小说集,连同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合计可能有一百多篇的短篇小说,也有几篇中篇小说,一篇长篇小说,另外也写过散文、评论及剧本,可以说受过严格的小说写作及文字训练,我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完全虚构的事。
“背景放映设备”的使用——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比如《大火,在高山上》,原来是写高山上的生活经验,包括运木材、森林大火等等情节,这些我完全藉重有关的报导,加上虚构,成为小说。
比如《雪山寒》,我根据的是报纸上的山难报导,另外再创造了人物,编织了故事。这种情形,就像利用背景放映机做出来的电影技巧。虽然背景是假的,只是把人物安装上去而已,如果剪接或特殊效果弄得好,其逼真的程度也不下于现场拍摄。
一个作家本身绝不可能上天入地下海,但是运用了别人的经验,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往,变成了全知全能者。我写过登山者、森林工作者、教师、掘宝者、渔人、调查局调查员、挑粪的、矿工、逃犯、小偷、赌徒等等不一而足的人物故事,这些材料有许多是根据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虚构故事、人物,成为短篇小说,一般的读者很难察觉其中的真真假假,就如理查德·伯顿在《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 Dare》)电影里面,在空中缆车上与敌人作殊死斗,内行人明知是用背景放映机照出高山深谷,人就像在空中打斗,但置身银幕下,看起来,还是紧张逼真异常,我过去写的短篇文艺小说,也差不多运用了类似的特殊技巧,把社会背景资料融入小说里面,这样我笔触所及,可以写我未曾到过的地方,未曾见过、听过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创作文艺小说,可能成就不大,感人的程度不深,若是科幻小说,可以说只要把科学的背景资料融入小说里面,便是科幻小说。
与科幻小说相反的是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写未来,历史小说写过去,虽说相反,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即是,背景材料的运用。科幻小说运用科学背景材料,历史小说运用历史背景材料,它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科幻小说的故事必须完全由作者自己想象、虚构,而历史小说则运用了既成的历史故事。
我也写过一篇历史小说,以雾社事件为背景,发表在1965年4月11目的中华副刊,事先我把材料搜集好,根据材料,加上有限度的想象,人物当时的举止神态,所说的话,要合乎材料,其情节的演变更不必说了。
我所以不厌其详地说明文艺小说、历史小说的材料运用,就为了强调一点,如果你懂得合宜地运用材料组织故事,融入小说的骨肉里面,那么,你一定可以写科幻小说——这也就是科幻小说写作的奥秘。
对手材料运用的技巧高下,就造成了科幻小说作品的优劣,运用得不好,就变成科学说明书,运用得好,就像电影特技中使用的背景放映设备一样,人物和背景天衣无缝,虽然观众明知拍片是假的,看起来还是煞有介事的样子,科幻小说的情形也是如此,读者明知故事是虚构的,因为它循着一定的科学原则在发展故事,讲来头头是道,仿佛真有其事。
《新世纪之旅》的写作——科幻小说的“公式”
观念:冰冻尸体,将来解冻复活以后会怎样?
科幻小说的写作有一条公式是这样的:“如果……(事情实现了),将会怎样怎样……”
这和美国学校里教授未来学的情况很相近,在美国教授未来学,老师要学生模拟某件事情发生后的可能情况及其发展,而科幻小说便被称为“想象的实验室”,它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藉着小说方式表达出来。
冰冻尸体等候将来更进步的医术来临,再解冻医治复活,这个观念,自从1967年全世界第一个冷冻人出现以后,在美国已渐渐为人所接受,连影星克拉克·盖博死后,也加以冷冻。
根据这个观念,我写了一篇小说《到未来去》,叙述男主角魏凌非因为不满意他的爱人移情别恋,在一次突发的心脏病中去世,他很快地被冰冻起来,直到2020年被解冻医治复活,他还保持他上一次死亡时候的年龄——30岁,他从前的爱人来向他要钱,指着一个50岁的男人说,这是他的儿子,而他的爱人这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已经67岁了。
后来我就根据这篇小说男主角的身世背景,继续写作有关未来世界的情况,这就是后来在1972年出版的《新世纪之旅》的大部分。这本书除了魏凌非的故事以外,还有两个短篇,一篇讲换脑人的遭遇,一篇讲太空旅行者在有意无意间散播了生物文明的种子的故事。
《新世纪之旅》这本书的题材,大部分是一般科幻小说中所常见的、但是当时在某些观念还不普及,科幻小说的风气未开,在书中我谈到的有冰冻尸体医治复活、人造人、人工冬眠、肢体再生术、超小型电脑、人脑与电脑结合、传心术、心灵控制术、反引力、脑部矫治与移植、外星人、次光速飞行……等等事物,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注意。
换脑人
观念:如果人可以换脑,那么会变成怎样?
科幻小说作者根本不必去操心有关换脑手术的枝节问题,只须把换脑之后的可能情况写出来。在拙作《二十一世纪怪谈》(《新世纪之旅》书内),我假定换脑成功了,原有的脑部主人寄居占有了另一副躯体,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另一副面孔和躯体,那么他原来的人死了吗?没有死,活在别人身体里,造成一连串曲折离奇的故事;
《银河迷航记》——“观念”的结合
观念一:复制人类成功以后,会怎样?
观念二:以脑电仪装置侦测人的思想,甚至进行灌录思想,发展成功以后会怎样?
关于复制人类——所谓人的无性生殖,我在《新世纪之旅》书中曾作详细讨论,理论上被认为,人可以无限制地像印刷术一样复制出来,把去核的卵和人身体中的细胞核结合进行造人,那么造出来的人会与前身长得一模一样,连指纹也一样。
据零星的报导,科学家正在发展脑电仪,其理论根据是,脑波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思想。一架进步的电脑,可以译出脑波,而说出这个人的思想,自1973年以来,美国国防部一个鲜为人知的机构,一直在研究电脑与人的胞波电流描记器讯号的接通方法,而且已由实验室的初步研究阶段,进入用于军事用途的阶段。发明一种能读出一个人的胞波,而知道他在想什么的仪器,只是时间的问题。
以上所列,是基本的科学事实,我把它夸张了,我假定复制人类可以实现,某些太空人、超感应人,为了保持他们的特长,也加以复制,因此在我的小说《银河迷航记》里面,有伊丽莎白·泰勒,有以色列超感应人尤力.格勒,有中国太空人等等,后来伊丽莎白·泰勒因为冬眠装置发生了问题,一下子变成百多岁的老太婆。大家决定把她废弃,另造一个新人,利用脑电仪装置连接新人和旧人的思想,使旧人活在新人里面。人类将来也许可以藉着这种装置,达到永生。
这是我结合了两个观念——复制人与脑电仪,创造出的新观念。故事里面穿插假死的外星人进入太空船内,目的是要检验人类的精神思想是否正常,外星人是银河乌托邦的守护者。因为发现用伊丽莎白·泰勒的细胞复制的新人,在愤怒中杀死了旧人,外星人留下一卷录音带走了f把人类痛骂一顿,说人类的科技成就惊人而可观,但心灵方面却需要长期的进化改造,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完成的。外星人说他们的心灵非常高贵,高贵得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这是由于长期的心灵生活,自我创造的成绩,所以当他们心灵不附在肉体上,那副肉体就成了假死状态,不需冬眠,也可以停止生命。
这篇小说在寓意上探讨永生的可能性,及灵与肉的问题,并暗示,肉体的永生是靠不住的,谁有灵魂的永生才是永久的,可以说较具深度,兼具趣味性。后来,又模仿电视片集的方式写了续篇《异星奇遇》。
《异星寄遇》——“现念”的连串
观念一:太空中的黑洞,是未知的神秘,原是死亡的恒星溃编而成的,黑洞可能是航向任何时间的孔道,进入一个黑洞,会在宇宙的另一处出现,身临另一个纪元,但是也有可能,这种旅行会被黑洞的重力毁坏,因为任何物体一旦进入黑洞,包括光在内,都无法逃脱出来。
观念二:1908年在西伯利亚的一次大爆炸,可能是由一艘来自别的星球的孩子动力太空船坠毁所引起的,该次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万吨至4000万吨黄色炸药,或较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强2000倍,这是苏俄科学家发表的报告。
组合了这两个观念,我写太空船在另一星球遇到来自地球的人类,他们是一群苏俄科学家,经由宇宙黑洞来到此地,为了避免心灵的污染,他们决定不再将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尤其是枪杆,目的在使这个新天地,回复到类似亚当与夏娃时代的单纯生活。如果斩断了智慧与枪杆的传递,便不再有知识技术,便不再有罪恶了,但是,其中有一个人,违背了约定,偷偷地把枪杆传给下一代,使他的儿孙做了此地的统治者,最后这位统治者知道了黑洞的秘密,驾着太空部回到地球,却因时光倒流,在1908年坠毁于西伯利亚。
科学的观念有时会有相似之处,如达尔文的“演化论”,与博物学家华莱土论点相同,英国皇家学会特别安排了一次学术会,两人共同宣读论文,其后达尔文搜集了丰富的证据,为华莱士所不能比的,出版了《物种起源》,确立了“演化论”的价值。
科幻小说中的观念,有时也很容易在别的小说或电影里出现,如《到未来去》(单行本改为《来自一九七0年的人》)中谈到的冷冻人复生以后年龄上的矛盾现象,后来我看到一个电视片集,情节有点相近,大意是一个人被雪崩埋了几十年后被救活,变成父亲比儿子年轻的怪事。
像达到永生的装置,后来也在《太空争霸战》电视片集中看到,方法略有不同,电视上是把人的思想灌入机器人里面,等于人将来活在机器里面。
《时间公司》——社会科幻小说的写作
观念:时间。现代人因为忙碌经常觉得没有时间。
《宇宙光》杂志的编者给我出的一个难题,要我以时间为主题,写一篇科幻小说。我当然不能把时间旅行或太空探险等故事搬出来。我构想的故事又不能完全讲现在,也不必特别说明是未来,于是我写了这样的一篇小说:假设将来的人因为传真电视电话的使用,商业来往不必靠旅行,而在传真电话中解决,人与人见面或开会也靠传真电话,这样有一些人会在室内的传真电话前面忙碌,甚至一个人可以面对十几部传真电话,这时传真电话已成为人类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时有一家“时间公司”成立了,专门贩卖时间,方法是仿造顾客的声音,并戴上假面孔,伪装顾客本人坐在传真电话机前面,而使得本人得以脱身,从事别的工作。
这篇小说中谈到的社会背景,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来,男主角林大有与他太太平常每周只会面一次,用飞机来往,每天可以在传真电话上聊天,也可以在传真电话上吵吵架,后来他去时间公司求助。他说他只能每个礼拜坐飞机回家一趟,事情一忙,有时要两三个礼拜或三四个礼拜才能回去一次。时间公司的人说,他们可以挂着他的面孔,坐在传真电话机之前,当作林大有总经理,林大有本人就随时可以回去看太太和孩子。林大有要求绝对保密,不可以给董事长知道,并且,他还要时间公司也为他的女秘书设置一下,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尤其是林大有的太太。故事到此结束,想来读者看到最后,也会有会心的微笑。
六材料的搜集与运用
科学知识的搜集,可以说俯拾皆是,如果你是长于写作小说的老手,该知道路时观察、思考、阅读或体验,并把自己的感想记下来,做为写作的材料来源。
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不必太过用心去钻研,但是基本的、通俗的,一般性的知识,必须随时注意阅读,在脑海中有个概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会增加不少知识。
我自己的方法是,平常阅读或有所感想,认为可以作为将来写作科幻小说的观念,就把它记在一张卡片上,如有来源出处,也记在上面,这可以说是“观念库”。待我要写的时候,就把这些卡片翻阅一遍,看看有没有可以结合或串连的观念可用,就把相关的卡片抢出来,构思故事。好像就在玩纸牌游戏一样,也许这张纸牌到最后执笔时*并没派上用场,许多时候,写作完成以后,不一定和原来的计划相像,你的纸牌越多,就越能运用自如,组合故事。换句话说,这张纸牌的作用,有点类似特技电影中的背景放映设备,科幻小说既然以科学为背景来组合故事,那么你的纸牌就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这些纸牌可以使你的小说增加不少科学气氛,处理得好,会有生动逼真的感觉,就像特技电影一般,明知其假,看起来就是有那么回事,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变成科学说明书,里面的人物故事,会很明显地被看得出是捏造的,甚至人物变成了木偶在对白演戏似的。
并非只有科学背景才做卡片,事实上我做的卡片大部分是从阅读科学资料或思考中有所感想,认为可以引伸夸大其情节的,才把它记下来,我的卡片大部分这样写,举例如下:
——死刑的新观念,使人变成机器,听命于某一方,其人的思想被同化。
--人类所创造的新人类在新的星球上有新的文明,最后,他们来征服地球人类,他们说:“地球人造了我们,但地球人自己毁灭了自己,现在我们来了,不是要来毁灭地球,而是要来拯救地球。”
——流浪者一号太空船,遇到太空漂流物,全身皆机器,只有头脑是肉做的。
——有翅膀的天使人飞过街头广场(我在《试管春秋)》中已使用)。
——如果亚当是试管人(这个题材经常有人使用)。
——脑部电力刺激快乐中心,将来可使人购买快乐。
——复制人的培育普遍实施以后,会有什么怪事?复制人可能与他代母结婚。在我的小说《试管春秋》中,我没有这样写,我只写到复制人向代母求爱被拒,最后代母又与复制人的父亲(前身)结婚,“代母”变成了继母,复制人与代母的原先的女儿结婚,岳母也是他的继母。
——如果,我有两个脑袋,四条手臂,将会怎样?
七写作者的甘与苦
科幻小说已伸入未知与未来的领域,探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宇宙人生的诸多问题,如果它还有“教育”的功能,身为作者,实在不敢有这种想法。只能说“教育”是它产生的副作用而且,也惟有优秀的作品,具有哲理性、启发性、警惕性的作品,才能达到所谓“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它有没有教育功能,还是需要经过一番选择的。像《星际大战》,可以说是太空武侠作品,它除了具有娱乐价值以外,在教育价值上比较少。
科幻小说又因为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可以说是非驴非马,学文学的人说它不是文学,学科学的人又说它不是科学,它也就两面不讨好,在文学上没有它的特定地位,科学界又认为它是瞎说八道,荒诞不经。
其次,科幻小说的“观念”,又会经常有雷同之处,好像同一个观念套在不同的故事上,看第二遍就不觉新奇有趣了,初学写作者面对众多的观念、题材,难免会有无从选择之感,甚至想来想去,还不是那么一套,脱离不了机器人、太空人、死光枪、飞碟、外星人……一类的事物,写来写去好像都是人家已经写过的,因此也就懒得下笔了。
如果你能有见解、有创造力,肯多用“如果实现了……那么……”的公式去设想,并锻炼好一支随心所欲的笔,那么,以上的那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只有科幻小说作者能够海阔天空任悠游。你的灵思带着你的笔,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写、无所不在、无所不往,可以从开天辟地写到世界末了,可以从地球写到宇宙的尽头,可以跟上帝或鬼神谈话,也可以与外星人交往,这应该是科幻小说作者的乐趣,一旦你熟知此中三昧,你也会乐此不疲。
八科幻小说探索的方向及功用
马托邦,一直是人类古来所追寻的目标,在我没有翻阅科幻小说史之前,我写过的两本书《一0一0一年》和《新世纪之旅》,不知不觉也在朝这个目标去探索。
人只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种,从化学家的眼光来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论花、鸟、虫、鱼、野兽、毒蛇或细菌,都有极其相似的基本化学结构,人和老鼠所以不同,只因为细胞内所含蛋白质的不同。也可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堂兄弟。再把范围扩大些,整个宇宙所有的星球,它们组成的元素,都和地球上所熟知的完全相同。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乡,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观念和意义,由于美国在1969年7月ZI目的登月壮举,益发彰显出来。当太空人从月亮上看地球,那地球不过是太空一个圆亮的小球体,三十多亿生灵共同栖息其表面,但又为什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多的纠葛与争端?
一位科学家从前便说。当人能够从太空中看见地球,便将产生另一种全新的观念思想。
科幻小说作者,从未来看现在,从遥远天空着地球,他等于是一个超然物外的神扶。
除了乌托邦的追寻以外,科幻小说探索的事物,还有下列主要两项:其一为科学或哲理的发明与发现,其二为一般人所避讳的神秘事物。
关于科学的发明与发现的探讨,过去许多杰出的科幻小说作者,其成就可观,诸如原子弹、潜水艇、电话、电视、死光、人造卫星、显微镜、飞机……等等,莫不在科幻小说中出现,且成为今日的事实。今日的科幻小说作者,对于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古文明的发现与怀疑、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宇宙的构造、外太空的生物及文明……等等,不断地加以探讨,它已超越了科学现状,不可避免地,对于科学发展方向的引导,必然有它的激励性。至于人生哲理的创见,它的意义最是耐人寻味。
此外,对于不明飞行物体及灵异现象等神秘事物的探究,科幻小说也有它的特殊及方便之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还没有办法解答它,便逃避它。
研讨神秘事物容易遭受诸多的非难与指责,但是对于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来说,却可以免除这种麻烦与顾虑,科幻小说正是表达超越现状的一种可能观念想象,有助于现有观念的扩展。
经由这些探索与努力,科幻小说希望能够达到下列的目的及功用:
一、扩大视野,引导读者进入可能的未来领域,使读者较能知觉到未来,对于加速改变的世界,以及未来的震撼比较有心理上的准备;并且预测未来的科学或社会发展,提供预先的警告,科幻小说的价值不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二、探讨未知的领域,解释目前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物,作为科学研究或发明的参考。
三、思索省察人生的意义,挖掘人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