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通俗文学 - 醉里挑灯看剑---我看中国的“侠”
醉里挑灯看剑---我看中国的“侠”

  作者:满楼红袖招

  什么是侠

  根据考证,“侠”是音转于陕西的方言「人廷」,念做ㄆㄧㄥ(二声),意思是轻财重交的民间武士。字型则取自“铗”,念做ㄐㄧㄚ(二声),此字是剑的别称。(1)
  可见,要称为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习武,轻财重交,在民间。实际上是侠的基本技能、侠的精神和侠的活动范围。

  侠的起源
  和侠的定义相符的人,《史记》记载得很多。早期的大侠们有以下两种存在方式:
  “士”:这是独立于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平民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依附于当权的贵族,做了食客;小部分深藏民间,也应邀出山,“相逢意气为君死”,偶尔露一下峥嵘。
  “墨家钜子”:墨家组织的急公赴义的武士集团,有自己的组织,不同于当时的“士”。

  侠的演进
  当时做食客的“士”应该是良莠不齐的,很多人身兼文武,可以“弹铗而歌”。可是鸡鸣狗盗之徒也不少,虽然也建过一些功勋,毕竟如王安石所说的,孟尝君之士“特鸡鸣狗盗之徒耳”,否则,“得一士可以得天下”,何必养士三千?“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有能力的士,是希望依靠自己的文武之才,在贵族门下取得进身之阶,建功立业,成为“黄金台上客”的;还有一部分,是“以死报知遇之恩”的,加入了刺客的行列;当然也有“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的高人隐逸。

  “士”根据自己的才能逐渐分工成文武两派,以儒和侠为代表。

  在韩非子的时代,“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这么看来,儒在没有取得相对其他学说的优势之前,和侠的地位差不多。儒们和侠们奔走于六国之间,希图为权贵所用。这时候大家都没有掌权。
  秦灭六国,聚天下之铁而销之,侠们暂时隐藏起来了,用武之地不多。儒也被坑了一些,暂时闭嘴。汉唐的历史上大侠不少,这时候除了传统的养士制度外,侠给人做保镖刺客外,很多大侠在乱世组织乡里自保,治世也愿意为人排忧解难,自然和执法不公的朝廷有所龌龊。儒在汉时大行其道,摇身一变,身在朝廷了。侠们依然在草莽之间。

  入了朝廷的儒依然称作儒,而且把各家文人学说都统一在自己旗下。入了朝廷的侠却是武官、军人了,不再是侠。

  所以,侠一直是民间的东西。

  隋唐有了文科举,宋以后有了武科举。“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想入世的侠们终于和儒一样,有了正常的进身之道。

  明清时候,出现了民间秘密帮会, 不和朝廷合作的侠大部分入了帮会,从此泥沙俱下。不合作的武者,除了保镖刺客强盗之外,又做了流氓。这些称号,有时候和侠混在一起,就象后世把别家的学说归给了儒家差不多。所以,要把侠从所有从武的人中区分出来,其概念的三个含义缺一不可,而且其精神尤其重要。

  其实,我看文武这两个阵营中大部分人都是想加入统治阶层的,尤其是有了科举考试之后。加入不了或者对当前统治不满而不想加入的,在体制之外保留了对体制的批判,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同而已—文用笔,武用刀。都成了当政头疼的东西。用笔的美其名曰自由思想者,用刀的却称为反叛。究其实,还是社会不公,诉求无门造成的。韩愈说的:昔日屠狗者尚在乎?明天子在上,可以出仕矣。真是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1)陈韵琳,《侠—文化离轨者》,http://202.99.23.237/cgi-bbs/ReadFile?whichfile=32137&typeid=13

  侠的精神

  我个人以为,只有具备了侠的精神的武者才能称为侠,其他习武的人只能算是武林人士。
  侠的精神基本上和传统的文士的优秀精神是一样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武者身上的表现。
  儒有君子儒,有小人儒,侠也一样。

  (1)急公好义,以天下为己任
  《史记 刺客列传》里的刺客多是感于恩遇,为国家效命的。荆柯专诸豫让聂政要离,境界有高下,结果有不同。对比他们前后的同类,比“救赵挥金槌”的朱亥侯赢,按剑斥秦王的唐雎颇有不如。当时六国相攻,各为其主,我看后人也不必要给他们扣上“阻碍国家统一”“谋刺忠良(豫让)”的大帽子,这些帽子只有在批评国家统一后采取这种措施的人时偶尔有效。张良曾经雇刺客刺秦始皇于博浪沙,大家只赞扬他反抗暴政,没人批评他妨碍统一吧?
  侠客的传说多见于外族入侵,朝代交替,社会动荡,藩镇割据,王权削弱的时代。秦汉时期侠的事迹不显,可能是受到各种手段,尤其是侠的团体内部分化的遏制,这也成为后世侠客对加入官府的同道恨之入骨的原因(1)。
  唐时的豪侠故事很多,《风尘三侠》也被定为武侠小说的鼻祖。这个时候从正史缝里看到的侠,已经向着“三不朽”方向发展了。五陵侠少,多是斗鸡走马之徒。不良少年成熟后多向往洗马天山,踏平匈奴的。士人(区别于原来的“士”)文武双全的传统得到发扬。宋时外乱频仍,北方大部分地区组织义军,豪侠迭出,以二十几骑追斩叛徒于敌军之中的辛弃疾和曾经走马击剑的贺铸原先都是大侠。他们这一类的文人,并不象大部分文人那么萎弱。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明亡后的天地会的出现,为反抗清廷,给豪侠们造出了历史上最大的隐身之处:天地会。随后的哥老会青红帮白莲教不一而足,在反抗无望后逐渐变质。
  清末外强陵替,仁人志士辈出。刺客豪侠又蔚然大观。长吟“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的康有为,反抗八国联军入侵帮助维新志士的大刀王五,“舍却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鉴湖女侠秋瑾,曾经以帮会为骨干组织暴动和刺杀的同盟会群英,反映出侠的精神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和儒家爱国、求道的精神合流,或者一个文武双全的志士的“一体两翼”。
  国难当头,“三尺之童尚知执干戈以卫社稷。” “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是侠气么?不屈不移不***,不是侠骨么?文天祥的一曲《正气歌》,虽然说的多是文人,但英凤侠气,千秋浩然。要说大侠,我看这孔孟是第一等的大侠。后世宋儒把女人裹上裹脚布不说,非要发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弄出来一批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废物出来。
  (2)成仁取义
  侠的行为,自然要一定的道德观念来支撑,其后果,也需要一定的价值标准来判断。侠和儒在孔孟的“取义成仁”思想中得到了最大的统一,我看也是儒愿意歌颂符合这个标准的侠的原因之一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刚才上面说的主题。一般没有为国为民机会的侠,他们的日常行为,也都是恪守或者发扬侠之大道的。
  下面这个例子,鉏麑的表现可列入儒家圣贤的行列。后代一般不太赞同他的做法,估计更多人愿意看到鉏麑飘然归隐:
  赵孟,晋大夫赵盾也。左传曰:“晋灵公不君,赵盾骤谏之,灵公患焉,使鉏麑贼之。晨往,寑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赵盾遂得全。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至于明朝的“李(“三点水”右“开”)公穷邸遇侠客”,侠客是回过头来取了托他杀“不义之徒”的不义之徒的首级的。
  李白的描述的“十步两【足矍】跃,三呼一交兵。”东海勇妇,舍身报夫仇杀人得到朝廷法外开恩,表彰。虽然说有点“人治”的味道,自己执法了,还是符合儒“不从乱命”的传统,有自己不同于现实政治但符合道德观念的价值观。显然,统治者遇到这种因为自己的统治机构和手段的问题造成的冤案,还是有转寰余地的—这也是侠以武犯禁让统治者头疼的原因吧。
  侠客的故事,汉以后从正史消失,只见于野史笔记和传奇之中。然而在乱世之中,以武保卫乡里主持正义的,应该都是侠。这个没有资料,学力不足,想不出那么多。
  现在的教育也是浸透着侠的精神的。高中语文课本里选录的,冯婉英、大铁椎,都是正牌侠客,《五人墓碑记》里能和东厂特务对抗的五个人,未必就不是大侠。
  以武来抗击侵略,维护正义,不拘泥现实的条条框框,这要求既有高尚,有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又要有谋略,虽然有高明技击,还是和机智配合使用,实在不是庸儒所能达到的境界,和帮会混混强盗更有云泥之别。
  (3)侠的精神其他
  不能连累无辜:“要离杀庆忌,壮夫素所轻。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一般是个人英雄主义,也有组织起来的。领导帮会的,如果走正路,还是侠。如果走了邪路或者自立旗号造反或者归顺朝廷之后,一般已经不称为侠了。
  人格超凡脱俗,独立于政治体制和俗世之外。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大节不亏,通常不为俗礼所拘。
  维护人间正义。大至国家民族利益,小至邻里关系。随着时代发展,武的方面可能退去,方法会更加灵活多样,侠义心肠却永远留存下来。
  悲天悯人的情怀,救人于水火的气概,义无反顾的决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所谓“侠骨柔肠”,剑萧少年,“四壁图书三尺剑,半肩行李一张琴”。
  布衣。这点尤其重要,侠多数混迹市井,或者遁隐山林,保持了人格的独立。官场、帮会才是身不由己的地方。理解这一点,才会知道侠为什么在成功后都要引退—因为不这样的都变成非侠了。

  侠,在我心里一直是文人失落的梦。

  武侠文学

  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写了本《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网上有,可惜我下载不下来。这里只说说自己记忆里的东西。
  《史记》《左传》《国语》等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中,很多故事我是当作武侠来读的。鲁仲连和朱亥侯赢唐雎我都是当他们大侠看的。最有意思的是《史记》里项羽乌江边以最后二十几骑与汉兵野战那段,到了《三国演艺》化为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神雕侠侣》里则是郭靖襄阳城外匹马单枪直取蒙哥(?)大汉。至于汉飞将李广为匈奴所擒逃离的一段,简直就是正宗武侠。
  魏晋时候应该有很多侠客,不知道为什么既不见于经传,也不见于野史,只有志怪,可能和晋人谈玄有关?“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安能蹀躞垂羽翼”,可见当时文人佩剑,估计除了装饰之外,也应该有两下子。
  金庸写了篇介绍《三十三剑客图 》的文章,首推唐人传奇的《虬髯客》为武侠小说的正宗鼻祖。
  写得很明白,请看(2)。这是正式的神怪加武侠了。里面对唐宋时代这方面的小说都有介绍。
  前面提到的辛弃疾故事见于很多地方,《三言二拍》(时间长,记不清哪一部了,用这个名字统称吧。)里有个讽刺朱熹的故事,提到陈亮(同甫)访辛弃疾时,骑的马遇到小侨趑趄不前,陈亮一剑挥去马头,面不改色。作者叹为豪侠。穷邸遇侠客的故事也见于这部书。这部书里面还有一些报仇的侠烈故事,都是把武侠和别的结合起来写。唯一可以看作独立成篇的是《神偷寄兴一枝梅》,把一枝梅的机智和盗亦有道写得栩栩如生。
  聊斋里面一些志怪带有很浓的武侠色彩。燕赤侠这些年在影视上也出了不少风头。
  《三侠五义》是经过大学者俞樾加工的侠义公案,侠们统统和代表正义的官员合作,打击寇贼,和奸臣斗争。后来的很多评书都受这部书的影响。
  前面说的中学课本收录的几篇大多是清朝故事。我曾经看过一本现代人编的《满清三百年情史》,有个故事具体时间人物记不清楚了,好象是郑成功、张煌言部下一名女子,装作委身于降清的前明武将,在洞房花烛的时候发金钗中的藏剑将其刺死又神秘离去的故事。还有位女将军的故事,说是以委身某
  畏洋如虎的将军为条件,从八国联军手里抢回父亲,事后绝尘而去,将军终莫敢拦。
  清末豪侠并起,大刀王五霍元甲燕子李三等都有由真事添枝加叶而成的故事。
  和神怪小说结合的武侠小说,近代最好的当然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很多人有评论。我看过很多本,可惜 全书过于庞杂,很难看完。分开成独立成篇的还可以,不知道有没有人去删改。和他同时代的王度庐、朱贞木、郑观应、白羽等人的作品则努力把武侠拉回现实,他们的作品其实已经奠定了新派武侠的基础。我看得比较少。
  老舍写过一个《神枪沙子龙》的短篇,冯骥才写过《神鞭傻二》。其他现代作家写没写过武侠,我不知道。要说现代武侠,当然是金梁古温四大家,现在又出来个黄易,把武侠和科幻结合起来。其他港台一些写武侠的,萧逸司马翎独孤红曹若冰倪匡的作品都没有象这几家的这样流行开来。
  我认为这几个武侠名家写得好的作品:
  金庸: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
  梁羽生: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
  古龙:楚留香、陆小凤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
  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
  黄易:寻秦记
  萧逸:甘十九妹
  武侠小说从史传、笔记、神怪、公案小说里脱出来独树一帜,我看其发展基本定型终结。以后要发展的,可能是侠的概念通过别的形式表现出来。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只要社会还有体制解决不了的不平事,总会有人见义勇为出来管。
  武侠文学以虚构的故事,反映了最真实的现实和人心。

  注:以上都是抽空根据记忆写出。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大侠痛骂。


Top  返回